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解析:周围血管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07

  周围血管疾病(3分)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一)危险因素: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加上吸烟。

  一一对应(题眼)三高+间隙性破行=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的症状主要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病变位于主-髂动脉者,疼痛在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

  病变位于股动脉者,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

  3、后期主要为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 X线可以看到病变动脉段有不规则钙化

  2.动脉造影:血管疾病确诊靠动脉造影。能准确的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枝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确定诊断和选择术式有重要意义。是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

多见于>45岁

青壮年多见

血栓性浅静脉炎

常见

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DM

常见

常无

受累血管

大、中动脉

中、小动静脉

其他部位动脉病变

常见

受累动脉钙化

可见

动脉造影

广泛性不规则狭窄和节段性闭塞,硬化动脉扩张、扭曲

节段性闭塞,病变近、远侧血管壁光滑

  (四)治疗

  1、非手术主要:降低“三高”,改善血液高凝。

  2、手术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狭窄较短者。

  (2)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主一髂动脉闭塞者,不需要植入人工血管且无感 染危险。

  (3)旁路转流术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有吸烟(如果是吸烟引起的,治疗首先戒烟),寒冷与潮湿环境,、慢性损失和感染。

  病理:

  1.病变开始于动脉,受累的是静脉,由远及近发展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相对正常。

  3.活动期有非化脓性炎症。

  4.后期炎症消退,新生毛细血管形成。

  5.建立不足以代偿的侧支循环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5P表现:歌诀:疼吗?白无常,还敢游走人间

  ①疼痛;②麻痹;③苍白;④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⑤感觉异常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特征表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

  2、分期:

  I期:仅有麻痹,皮肤较低、苍白。足背胫侯动脉脉搏动弱。踝/肱指数<0.9

  II期:有间歇跛行,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III期:出现缺血性静息痛.

  IV期:有肢体缺血坏死,踝/肱指数<0.3

  (三)诊断

  1、要点:青壮年+下肢疼痛+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辅助检查

  (1)跛行距离和时间

  (2)双侧下肢温差>2度,提示降低侧有缺血。

  (3)远侧动脉搏动弱或摸不到

  (4)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体位性色泽改变):试验阳性者,提示患肢有严重供血足。

  (5)踝/肱指数(踝压/同侧肱动脉压):>1为正常;0.5-1为缺血;<0.5严重缺血。

  (6)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呈细弹簧状。患肢中小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典型X线征象。

  如果血栓性脉管炎有房颤病史就诊断为动脉栓塞,原因栓子脱落了。

  (四)治疗

  1、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可加重症状。药物可选用扩血管剂

  2、手术:

  (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适用于腘动脉远侧动脉狭窄者

  (2)动脉重建术: ①旁路转流术,用于主干动脉闭塞;

  ②血栓内膜剥脱术,用于短段动脉阻塞.

  ③大网膜移植术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用于动脉广泛闭塞者(腘动脉远侧三支均已闭塞时)

  三、下肢静脉疾病

  (一)下肢静脉解剖与生理

  1、下肢静脉由深静脉、浅静脉、交通静脉和肌肉静脉组成。

  2、浅静脉包括大、小隐静脉。

  ①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注入腘静脉;

  ②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隐裂孔)注入股总静脉。注入股总静脉前有五个分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外侧静脉和股内侧静脉。

  大隐静脉歌决: 危急抢救剖大隐,内踝前方要记清;

  大隐入股隐裂孔,属支名称有五个;

  腹部旋髂和阴部,还有股内股外侧。

  3、静脉瓣膜具有向心单向开放功能,可以忍受200mmHg以上的逆向压力。足以阻止逆向血流。

  4、在下肢回心血流量中,浅静脉占10-15% 深静脉占85-90%;

  (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即大隐静脉曲张)

  1、病因和发病机制:

  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压力高,妊娠、循环血容量经常超负荷,习惯性便秘(腹泻不是)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为遗传因素;浅静脉压力高:是因长期站立,重体力活等因素。

  离心越远,压力越高,所以小腿比大腿的静脉曲张更明显。

  题目中一般会出现:一病人长期站立工作,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

  2、诊断

  (1)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呈蚯蚓状.小腿下1/3内侧最易发生皮肤溃疡。

  (2)静脉曲张的体格检查:

  ①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记忆:T就是大。

  ②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佩特兹试验)记忆:S(shen)深。

  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普拉特试验)记忆:警察:polic。

  ④体位性色泽改变(Brugor实验) 记忆:b(bai)白了。

  (3)静脉造影:下肢静脉造影是确诊。正常人下肢静脉造影全程通畅,静脉瓣膜清晰、对称,呈竹节状。

  ①大隐静脉曲张:股部近端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囊状扩张,小腿内侧静脉蚯蚓状改变;

  ②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没解开止血带就已经充盈了。胫前胫后腓静脉充盈;

  ③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解开止血带后充盈,全下肢回流通畅,瓣膜影不清晰,管径≥1.4cm,无竹节状,呈直桶状。

  歌诀:松带充盈大不全,不松充盈交不全。

  3、治疗

  (1)非手术疗法:病变局限;妊娠期;症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差者。

  (2)手术疗法:是根本的治疗方法。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者(如手术耐受力极差等)都应手术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治方法是:高位结扎和抽剥大隐静脉,并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注意:

  1.右下肢内侧静脉淤血平卧位下肢曲张静脉消失,站立时静脉迂曲可诊断为大隐静脉曲张。

  2.皮肤溃疡治疗最关键的措施:结扎病变交通经脉。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

  1、病因

  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2、临床表现

  根据解剖部位分型

  1)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发病多于右侧(记忆:右侧活动多没事,左侧活动少,来病了)。表现为三胀:肿胀,胀痛,浅静脉扩张

  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做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导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霍曼斯征)

  Homans表现:突发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

  一一对应(题眼) Homans征阳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

  3)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股青肿(体温明显降低并有青紫色),股白肿(体温升高,脉率加速)

  病程分型:

  ①闭塞型:疾病早期,深静脉腔内阻塞,以严重的下肢肿胀和胀痛为特点

  ②部分再通型:病程中期

  ③再通型:病程后期,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

  ④再发型:在已经再通的深静脉腔内,再次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一侧下肢突发肿胀,伴有胀痛、浅静脉扩张,都应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做周径的测量,双侧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之差大于1cm则有临床意义。

  (2)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能直接显示静脉形态作出确定诊断(金标准);确诊方法;

  (3)X线征象:

  ①闭塞或中断:深静脉主干被血栓完全堵塞而不显影,一般见于血栓形成的急性期。

  ②充盈缺损:主干静脉腔内持久的、长短不一的圆柱状或类圆柱状造影剂密度降低区域,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4、治疗

  (1)非手术疗法: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

  ①溶栓: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常用药物为尿激酶。

  ②抗凝:抗凝剂有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

  ③祛聚:祛聚药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和丹参等

  (2)手术疗法:常用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超过2天就不能做手术了。

  (3)并发症:静脉血栓如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为最严重的并发症。

  下肢肿胀,色素沉着----肺栓塞。用支架,挡住栓子(来自于下肢深静脉)。

  全麻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性大。硬膜外麻醉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小。

  手术大发生率高。

  一一对应(题眼)股青肿,股白肿-----下肢深静脉血栓。

  四、动脉瘤

  特点:搏动性肿块。大了容易导致大出血。手术是唯一方法。

  泌尿系统(32分)

  第一节:尿液检查

  一.血尿

  (一)概念:

  1.镜下血尿 在高倍显微镜下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

  2.肉眼血尿 出血量超过1ml/L

  (二)原因

  初始血尿:前尿道病变

  终末血尿:膀胱三角区、后尿道、精囊、前列腺病变

  全程血尿: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的疾病。

  (三)根据来源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鉴别

  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经过肾小球滤过):红细胞有变形性即红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全程无痛。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没有经过肾小球滤过所以形态大小一致。

  几种疾病血尿特点

  肾肿瘤:无痛全程血尿

  肾结核:终末血尿+膀胱刺激征(包括尿痛、尿急、尿频)

  泌尿系结石:活动后腰背痛和血尿相继出现

  二、蛋白尿(正常人为阴性,范围:0-150mg/d)

  (一)概念

  成人尿蛋白量超过150mg/d称为蛋白尿。

  超过3.5g/d称为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二)分类

  在临床上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内武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尿。

  高蛋白饮食导致的蛋白尿为病理性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肾小球的滤过膜有两个屏障,分别为:

  损伤电荷屏障出现选择性的蛋白尿,尿里以白蛋白为主。

  损伤分子屏障(机械屏障)出现非选择性的蛋白尿,尿里边以除了白蛋白以外的其他大分子蛋白为主。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间质性肾炎。此类蛋白尿不会超过2克。肾小管受损

  三)、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损伤。最常见的是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溢出性蛋白尿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五)、分泌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IgA。

  六)、组织性蛋白尿 :多为小分子量蛋白质。

  三.管型尿:有管型不一定代表有肾小球病变。正常人也有透明管型。

  (一)概念

  管型是由蛋白在肾小管腔内凝固形成的。12小时尿中超过5000个管型及为管型尿。

  上皮管型就是肾小管受损

  脂肪管型就是肾病综合征

  四、白细胞尿,脓尿和细菌尿

  高倍镜下白细胞超过5个称为白细胞尿。

  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5(10万)/L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