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第十章口腔粘膜病病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15

  四、白 色 水 肿 leukoedema

  临床表现:

  部位:颊粘膜多见。

  表现:白色边界不清的斑块,较白斑软,有时出现皱折。

  病理改变:

  上皮增厚,上皮内水肿,细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空泡性变。

  五、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癌前状态:与癌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有关,为一较广泛的癌前状况,也称癌前情况或癌前条件。

  病因:

  不明,与食辣椒、嚼槟榔、B族维生素缺乏、蛋白质缺乏有关。多见于印度

  临床表现:

  部位:颊、软腭、唇等

  表现:早期无症状,以后有烧灼感。大多早期出现疱,破溃后形成溃疡。

  后期开口困难,语言及吞咽困难。口腔粘膜变白,轻度不透明,发硬,可发现纤维条索。

  病理改变:

  结缔组织发生纤维变性,分为四个阶段:

  1. 最早期:出现一些细小的胶原纤维,并有明显水肿,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 早期:紧挨上皮下方有一条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带,再下方胶原纤维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3. 中期: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 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 。上皮萎缩或增生,钉突变短、消失或肥大,有时出现异常增生。

  六、念珠菌病 candidiasis

  病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菌群失调.

  此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和粘膜。当营养不良,全身重度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皆可诱发念珠菌感染。

  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雪口

  颊、舌、腭及口角粘膜上形成乳白色绒状斑膜,状似凝乳,略为凸起。白色斑膜不易撕掉,强行撕下则成为出血面,且不久又为新的斑膜所覆盖。

  2.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白斑型

  口腔粘膜有硬而白的斑块,可存在多年,有时伴有皮肤念珠菌病。

  3.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托牙性口炎

  为义齿承压区有弥漫的炎症。

  病理改变:(慢性炎症)

  上皮表层水肿;棘层增生;

  角化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

  在角化层或上皮的外1/3处可见菌丝,菌丝与上皮表面多呈垂直或形成一定角度;

  上皮钉突呈圆形,基底膜部分被炎症破坏;

  结缔组织中有充血的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浸润。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白色斑膜,镜下见上皮变性坏死,并有大量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

  六、腭尼古丁白角化症 Leukokeratosis nicotina palati

  又称腭烟斑或良性角化病benign hyperkerotosis

  发生于大量吸烟者的腭部,良性、可逆性病损

  临 床 表 现:

  腭部出现许多灰白色丘疹样隆起,在隆起中央部位可见一红色凹陷,为腭腺导管开口;可有粗糙感,腭粘膜普遍发白

  病 理 变 化:

  腭粘膜上皮增生性变化

  腺导管上皮增生,管腔狭窄,鳞状化生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