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预习考点:第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18

  21.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类、II类、III类、IV类、V类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

  ☆制订原则(熟悉):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是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一般用“最高容许度”来表示

  ①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②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④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

  ⑤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22.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

  (一)★暴露测量

  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测定人体接触某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剂量称为暴露测量。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外剂量: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定血尿中污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如血汞的含量代表汞的暴露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如致癌物或其活化的产物与DNA或血红蛋白形成的加合物的含量。

  (二)健康效应测量

  对象:如果能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用较小样本的特定人群来进行研究。

  ☆高危人群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三)☆生物标志

  ①定义: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性生物标志。

  ②暴露生物标志分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比内剂量标志更赋予生物效应意义。效应生物标志指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易感性生物指标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

  (四)☆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①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以及对其致畸形、致癌、致突变性的特殊毒性做出评价;

  ②对特定的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卫生基准的制订及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

  ③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环境污染物或因素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④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

  ⑤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2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首要步骤)、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核心)、暴露评定(关键)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