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导航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教材知识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6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中,在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西方医学一样,同属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范畴,同样承担着促进生命科学不断前进和创新的使命。中国医药学独特的医学理论模式和临床诊疗特色,将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医药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经过千百年的临床检验、总结和充实提高,才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所谓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可以看出,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经络系统联结全身上下内外,把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正是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一体性。

  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十分注意分析和把握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3)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统一性除了有确切的自然属性之外,人类还有善于思考的大脑,改造世界的能力并组成社会,因此人类还具有社会属性。中医学在一开始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将其列入自身的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人类精神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形体,是互为影响的一个整体。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认识到社会活动对人精神意识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识对机体健康的反作用,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人与社会人文环境是一个整体,其运动变化存在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由于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所以中医治疗以辨证为本。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以辨证为基础,同时也十分重视辨病,一般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或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依据中医临床辨证认为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即所谓的“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故其治法也有所区别。如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需用某些芳香化浊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用药也就不一样。再如麻疹,由于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其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麻疹初起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则常需清解肺热;而麻疹后期,多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需以养阴清热为主。由此可见,中医学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更重视“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