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导航

2016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第四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03

  5. 药材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除去地上茎叶、泥土和毛须,干燥;先刮皮或撞皮,桔梗、黄芩;质坚硬或粗者趁鲜切片,葛根;富含黏液质或淀粉者烫或蒸,天麻

  皮类:切段干燥。加工成卷筒状,如厚朴;刮去栓皮干燥,黄柏。

  叶及全草:通风处阴干;或捆扎后干燥(油、色)。

  花类:晒干、烘干或阴干(时间、温度,完整与色泽)

  果实类:直接干燥,如乌梅;切后干燥,如枳实;沸水微烫后干燥,木瓜。

  种子类:果实干燥后取出或直接取种子干燥;直接储存干燥果实,用时取出,砂仁。

  6.常用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7.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8.不能洗的:质地疏松或黏性大的软性药材,水洗不宜长,否则不利切制(瓜蒌皮);种子类药材含有多量的黏液质,下水即成团,不易散开,故不能水洗(葶苈子、车前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薄荷、细辛)

  9.中药贮藏中发生的变质现象及如何防治:

  虫蛀:害虫侵入药材内部形成蛀洞或蛀粉的现象。防治:冷藏、高温(曝晒、烘烤、热蒸)、远红外、化学杀虫或气调养护

  生霉:指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防治:水分控制(安全水分);温度控制(低温);氧气控制(密封)。

  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防治:低温、低湿和密封。

  变色:药材储存不当,色泽发生变化的现象。药材具有固定的色泽,色泽是药材品质的标志之一。原因:成分氧化、加工温度高、久贮。防治:干燥、冷藏、避光。

  其他: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10.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中药的质量取决于有效物质的含量,与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密切相关。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