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题库:第二十三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5-01
中三、多项选择题
1、腺苷的特点是
A、为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
B、激活腺苷受体发挥作用
C、促进K+外流,降低自律性
D、可抑制谷氢酸的释放
E、具有神经保护功能
2、可以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
A、腺苷
B、维拉帕米
C、地尔硫( 艹卓)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3、维拉帕米减慢心率与降低自律性是因为
A、抑制窦房结与房室交界区Ca2+内流
B、抑制Na+通道作用
C、抑制4期缓慢去极化
D、促进慢反应细胞Ca2+内流
E、抑制K+外流
4、普萘洛尔可用于
A、房性早搏
B、室性心动过速
C、心房纤颤
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心室纤颤
5、关于维拉帕米的叙述,指出下列正确的
A、对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
B、口服安全,可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C、适用于伴冠心病的高血压
D、首过消除明显
E、对房扑或房颤易引起心室率加快
6、室性心律失常宜选用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
B、美西律
C、苯妥英钠
D、地尔硫
E、普鲁卡因胺
7、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共有的电生理特性是
A、降低自律性
B、加快传导速度
C、延长有效不应期
D、减慢传导
E、以上均不对
8、维拉帕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包括
A、减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自律性
B、选择性阻滞心肌细胞膜慢钙通道
C、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D、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
E、与β受体阻断药或奎尼丁合用,可减少心脏毒性
9、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包括
A、各型心绞痛
B、心律失常
C、高血压
D、肥厚性心肌病
E、脑血管疾病
10、关于利多卡因,指出下列正确的
A、低血K+时,抑Na+内流,传导减慢
B、高血K+时,促K+外流,传导加快
C、为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
D、对室上性心律失常亦有效
E、由于有肝首关消除,故常静脉滴泣
11、普罗帕酮的药理作用有
A、显著抑制Na+内流
B、减慢传导
C、对APD、ERP影响不明显
D、延长房室结不应期
E、不影响钙通道
12、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包括
A、甲状腺功能紊乱
B、引起肝炎
C、角膜色素沉着
D、震颤
E、间质性肺炎
13、苯妥英钠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机制是
A、控制室性早搏
B、控制室性心动过速
C、增心肌收缩力
D、与强心苷竞争性争夺Na+-K+-ATP酶
E、改善被强心苷抑制的房室传导
14、胺碘酮可以
A、治疗心房颤动
B、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D、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E、治疗高血压
15、苯妥英钠可以
A、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B、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晚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C、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D、改善被强心苷抑制的房室传导
E、治疗癫痫和三叉神经痛
16、关于利多卡因正确的是
A、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B、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C、对传导速度的作用受细胞外液K+浓度的影响
D、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E、常用静脉给药
17、普鲁卡因胺的不良反应应
A、长期应用致胃肠道反应、皮疹、药热等
B、视觉障碍如黄视症、绿视症
C、大量可致窦性停搏、房室阻滞
D、久用部分患者出现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E、可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
18、关于奎尼丁正确的是
A、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B、有正性肌力作用即加强心肌收缩性
C、可抑制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
D、用于治疗高血压
E、用于心房颤动电转律前准备和复律后维持窦性节律
19、关于奎尼丁正确的是
A、对钠通道有直接阻滞作用
B、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C、治疗最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比异位起搏点更明显
D、可降低心房、心室、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
E、可延长心房、心空、浦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20、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下列几类
A、钠通道阻滞药
B、N胆碱受体阻断药
C、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
E、钙拮抗药
21、抗心律失常药改变有效不应期(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从而减少折返的途径有
A、延长APD、ERP,但ERP延长更显著,即绝对延长ERP
B、ERP/APD比值减少
C、缩短APD、ERP,而APD缩短更显著,ERP/APD比值增大,即相对延长 ERP
D、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均一化
E、使邻近细胞均一的ERP不均一化
22、关于普罗帕酮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有轻度钙通道阻滞作用
B、有轻度β受体阻断作用
C、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D、减慢心房、心室和浦肯野纤维传导
E、延长APD和ERP
23、奎尼丁的不良反应有
A、呕吐
B、晕厥
C、金鸡纳反应
D、高血压
E、心动过速
24、普萘洛尔可用于治疗
A、心房纤颤或扑动
B、窦性心动过速
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高血压
E、一般室性心律失常
25、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包括
A、降低自律性
B、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或提高阈电位
D、改变膜反应性
E、改变传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