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新教材考点:第二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9-20
中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其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并常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持续反复,经久不愈的特点。
(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它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2.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3.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4.绝汗
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若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亡阳之汗,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
若病势危重,汗出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则为亡阴之汗,内热涸竭之阴津外泄之危候。
5.战汗
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 指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则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则为肝郁气滞等。头部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湿性重浊而黏腻,湿滞于经脉,则令人有沉重的感觉。如头沉而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者,均属湿证。
(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
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腰痛或小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性质。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肋或胃脘部。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A.胀痛 B.重通 | |
|
『正确答案』A |
血瘀多见 | |
|
『正确答案』C |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四)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1.口渴与饮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人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若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属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则多是脾湿不运。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的病证。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如《灵枢·师传》所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属胃强脾弱。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
“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A.食欲减退 B.消谷善饥 | |
|
『正确答案』C |
脾胃虚弱多见 | |
|
『正确答案』A |
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四、切诊
1.脉诊的部位
2.寸口脉分候脏腑
现临床常用的划分的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三部脉分候脏腑,左寸候的是 | |
|
『正确答案』E |
(二)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1.浮脉与主病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取稍弱。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与主病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特点是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主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数脉与主病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虚脉与主病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6.实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7.滑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
8.涩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9.细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10.洪脉与主病
[脉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为大。
[主病]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11.弦脉与主病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
12.代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诸病而见代脉,多属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的代脉有所不同。
弦脉所主的病证主要有 | |
|
『正确答案』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