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选调生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每日一练(10.0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02
中1.三千多年前,当“中国”这个名词刚被使用时,它的范围只指今天的河南一带,以后才逐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尽管这一地区并非今天中国的地理中心,却一直被认为是“天下中心”,并且长期雄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中国”一词在古代的真正含义
B.三千年以前中国大致的疆土范围
C.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之中,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我们应分清轻重缓急,不做无益之事
B.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将一个人击垮
C.做好时间管理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
D.我们经常会深陷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3.网络是大家熟知的东西,它为我国建设高效、透明、务实、廉洁的政府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发布政务信息以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政府。
这段话意在强调:
A.我国政府积极利用各种条件,贯彻落实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政府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
C.网络技术的广泛利用,减轻了政府负担,但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D.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其目的是吸引世界的目光
4.“社会赞许与不赞许”是我们看待青少年行为最常选择的视角。对于不赞许的行为,就容易进行负面描述。因此不听话就成了叛逆(而不叫有自主性),不爱学习就成了不用功及偷懒(而不叫非学业性向较高),自然,喜欢上网也就成了网络上瘾(而不叫高度热衷网络)。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好与坏”的二元判断标准进行
B.对青少年的评价多半是负面的
C.青少年大部分都不听话
D.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了社会现象
5.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世界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很多,而能真正登顶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如果不到巅峰插上旗帜,哪怕离登顶只剩下十米不到的距离,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
A.很多人都在攀登珠穆朗玛峰
B.成功是有明确标准的
C.大多数人都只能攀登到距离巅峰十米的位置
D.只有插上旗帜才能证明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