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申论》考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05
中【参考答案】
【第一题】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从制度层面看,土地国有产权和集体产权并存,土地使用权管理混乱,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宅基地政策是形成“城中村”的重要条件;政府廉租房供应缺失,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无住所。社区行政管理不对位,对辖区内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的社区扔沿用“村委会”体制,造成一定管理乱象。从社会层面看,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征地不征人”,失地农民生活没有保障,村集体和这部分村民为收取房租,大量违规建房。
【第二题】
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员多,情况复杂,治安差,村民及租房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得不采取强力措施,对村庄实行封闭花管理,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也不失为城乡结合部治理的一种探索。但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短期可能暂时有一定表面效果,从长远看行不通。首先,“封村”与许多城市小区的封闭管理有本质区别。城市小区的封闭管理是自愿的,小区业主是被服务的对象,谁也无权强制他们行动或限制他们行动;而“封村”中,村民是受管制对象,活动受到限制,影响其工作生活。其次,要解决城乡结合部的治安问题,要强化治安巡逻,增加监控设备,都在情理之中。但筑墙锁门,限制出入却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相违背。第三,解决治安问题,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诸如治理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帮助外来人员找工作、解决他们子女就学问题等等。这样来增加外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生活稳定,安居乐业,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封村之举实不可取。
【第三题】
城中村,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盲点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然而,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却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片面的发展带来的是城乡的分化、贫富的差距以及城市的弊病丛生。大街上的公然抢夺、惨绝人寰的过激灭门杀人,混乱散落的筒子楼云集。城中村,和谐社会下的盲点,偏离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追求。
城中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时代产物,其成因复杂多样:片面追求城市扩张,而忽视人的价值体现;城市得到发展,而对应的公共管理却没有跟上;我国法律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贫穷、混乱、平民窟成了城中村的特有标签。这样的城中村,聚集的是流浪在城市寻找机会的年轻人、失去土地的农村人,相应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医疗教育都不能得到保障。改造城中村,积极解决城中村的各种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发展势在必行。
改造城中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应注重城乡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加速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当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中村问题逐渐变得突出和严峻,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改造城中村,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保证“化人”而非“化城”,而不是片面的进行拆迁、“封村”。
改造城中村,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仅意味居住环境的简单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而身份和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让农民享有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保障,让农民认可城镇化并在城市扎根。城中村的农民不仅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更为严峻的是精神得不到健全的发展,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心理问题,逐渐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从心理层面逐步推进农民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使其可以真正扎根城市。
城中村,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盲点。城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城镇化的模式并注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解决城中村难题,真正让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最新热点:
公务员(招警)考试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招警考试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
2017年全国各地招警考试公告简章汇总 2017全国各地招警面试时间/地点信息
公安招警考试各项体能测试快速通关技巧 公安招警考试体能测试训练方法技巧
关于警衔工资,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 招警考试对考生学历有什么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