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考试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考点:生产理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1-25
中生产理论
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供给者,所谓厂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的某个经济单位。本节主要对生产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就是指厂商把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品进行组合并转化成产品的过程。西方经济学一般将生产中各种资源投入概括为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等,统称为生产要素。而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一定数量的组合与产品最大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它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TP=P(Q1,Q2,…,Qn)=F(X1,X2,…,Xm) (1-15)
上式中TP为某个生产过程所生产的产品总产量,Q1,Q2,…,Qn分别为n种产品各自的产量;X1,X2,…,Xm分别为m种生产要素各自的投入量。不妨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和资本(K)两种,产出品为一种,则式(1-16)可表示为:
TP=Q=f(L,K) (1-16)
若再假定K固定不变,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Q=f(L) (1-17)
二、可变比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不同行业的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可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可以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假定生产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除一种为可变要素外,其他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这种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边际产量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它们可用公式表示为:
TP=f(x) (1-18)
AP=TP/X (1-19)
MP=△TP/△X (1-20)
式中,TP、AP、MP、X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以及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超过了一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即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化可以分为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减少三个阶段。因此,生产要素存在合理投入的界限。下面我们通过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以分析:
设资本等要素投入固定不变,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
当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量时,边际产量将达到最大值。此前,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边际产量递增;超过此点,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变为负,边际产量递减;而在该点的对应处,总产量曲线上的点为该曲线由向上凹转为向下凹的拐点。
继续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边际产量曲线将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前,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超过此点后,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当劳动投入增加到使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将绝对减少。
根据上述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依边际产量(MP)的取值范围划为三个阶段。作为理性的厂商,其决策选择既不会考虑第Ⅰ阶段(MP>AP),也不会考虑第Ⅲ阶段(MP<0),而会在第Ⅱ阶段(MP≤AP至MP≥0之间)进行选择。在第Ⅰ阶段,增加劳动投入会增加平均产量,若要素和产品价格不变且产品总可以销售出去时,增加平均产量则会增加厂商利润,因此厂商至少会将可变要素(劳动量)增加到使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为止。而在第Ⅲ阶段,由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绝对减少,因而厂商也不会选择。
三、等产量曲线分析与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一)等产量曲线
现考虑式(1-16)所表示的生产函数,生产产品Q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和资本(K)两种,这两种要素都可以变动,而且可以相互替代。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等产量曲线是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如图1-6所示。每条等产量曲线代表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数量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产量曲线主要有以下特点:
(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这说明如果厂商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当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时,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只是一种要素增加而另一种要素减少的量不一定相同,但两种要素不能同时增加或者一种要素固定不变而另一种要素增加,这不符合两种要素数量组合有效率的要求。而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减少,则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2)等产量曲线图中众多等产量曲线中,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等产量曲线按产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小,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3)等产量曲线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否则因为相交点上代表的产量相同,从而与两条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不同产量的特征发生矛盾。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如L)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如K)的数量,称为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记为MRTSlk。
(三)等成本曲线
等产量曲线只是反映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可以选择的两种生产要素可能的数量组合,但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的不同要素组合,可能会有不同的成本支出。而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于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支出是有限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受成本因素的约束。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在L和K两种生产要素选择的条件下,等成本线为要素投入量L和K所组成的坐标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令劳动投入量L=0,则资本量投入量K等于厂商预期总支出(C)与要素K的价格(PK)的比值。设此点为A点,则A点的坐标为(0,C/PK)。再令K=0,则劳动投入量L等于厂商预期总支出与要素L的价格(PL)的比值。设此点为B点,则B点的坐标为(C/PL,0)。连结AB两点的直线即为等成本线。等成本线可用下式表示:
C=PLK+PKK (1-24)
(四)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计算投入量的最优组合,需要将等产量曲线图和等成本线合并在同一坐标平面图内进行综合考虑。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或者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即该切点为满足厂商均衡条件的点。
四、生产规模与规模报酬
生产规模是指一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为可变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为固定投入要素时,生产规模由固定投入要素的规模所决定。而当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则发生扩大或缩小的相应变化。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变化的情况。人们经过考察发现,规模报酬存在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当规模扩大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
当生产要素价格固定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分别对应于平均成本递减、不变和递增。决定规模报酬的因素既有厂商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因此形成了对应不同生产规模的生产函数特征。
(一)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决定内在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厂商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配备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实行企业内部合理的资源调配,组织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消耗等。
内在不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决定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从而刺激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增加销售费用等。
(二)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引起外在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可以从中获得诸多便利,如获得低价优质的原料、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设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等,从而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引起外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厂商往往要在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争夺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
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交通紧张,因此个别厂商为此也需承担更高代价。
(三)适度规模
厂商的适度规模是指正好使收益(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它与行业和厂商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市场条件密切相关。
五、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和边际转换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如图1-8)。为分析简便,不妨设X、 Y分别为一定量的资源投入所生产的两种商品,则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由商品X、Y的产量x、y所组成的平面中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这表示每增加一单位X商品的产量所要减少的y商品的产量(绝对值)是随X商品的增加而递增的,其原因在于增加X商品的产量,必然要将原来用于生产Y商品的一部分资源转而用于X商品的生产,因此使X商品生产的边际产量递减,而Y商品生产的边际产量递增,从而使X商品增产的机会成本(或称Y转产为X的边际转换率,记为MRTxy)增加。
(二)等收益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
等收益线是指在X、Y两种商品的价格既定时,能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设商品X、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销售收入为R,则等收益线可用公式表示为:
R=xPx+y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