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中药学之补虚药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2-25
中补虚药
一、概 述
【药性特点】多具有甘味。
【功效】补虚。
【适应证】虚证。
【使用注意】
1.无虚勿补。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
2.对证选药。分气血,别阴阳,辨脏腑,明寒热。
3.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避免闭门留寇。
4.顾护脾胃、整体调节。
5.注意服法用法及剂型。
二、补气药
【药性特点】
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少数兼具苦、寒。
主归脾、肺经;少数药归心、肾经。
【功效】补气。
【适应证】气虚证。
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 。
【应用】
1.元气虚脱证。为拯危救脱要药。
2.肺脾心肾气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4.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应用】
1.气阴两伤证。
2.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党参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扶正祛邪。
【应用】
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
4.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证。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5.痹证、中风后遗症。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白术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
6.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补气药的功效和常考要点
药 名 |
相似功效 |
不同功效 |
常考要点 |
人 参 |
大补元气 |
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 |
拯危救脱的要药 |
党 参 |
补脾肺气 |
补血,生津,扶正祛邪 |
|
黄 芪 |
健脾补中 |
升阳举陷,益卫固表 |
|
白 术 |
健脾益气 |
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
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
甘 草 |
补脾益气 |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
西洋参 |
补气养阴 |
清热生津 |
|
太子参 |
补气健脾 |
生津润肺 |
|
山 药 |
益气养阴 |
固精止带 |
补益肺脾肾三脏的气阴 |
白扁豆 |
补脾和中 |
化湿 |
|
大 枣 |
补中益气 |
养血安神 |
|
饴糖 |
补益中气 |
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
|
蜂 蜜 |
补中 |
润燥,止痛,解毒 |
|
三、补阳药
【性能特点】
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
【适应证】阳虚证
鹿茸
【性能】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
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
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紫河车
【性能】甘、咸,温。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应用】
1.阳痿遗精,腰酸,头晕耳鸣。
2.气血不足诸证。
3.肺肾虚喘。
【用法用量】1.5~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入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至一个,水煮服食。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应用。
杜仲
【性能】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
2.胎动不安或习惯性堕胎。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续断
【性能】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活血祛瘀止痛。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5.痈肿疮疡,血瘀肿痛,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崩漏下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补骨脂
【性能】苦、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
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
2.肾虚遗精、遗尿、尿频。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益智仁
【性能】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应用】
1.下元虚寒遗精、遗尿、小便频数。
2.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及口涎自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菟丝子
【性能】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3.脾肾阳虚,便溏泄泻。
4.肾虚胎动不安。
5.肾虚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补阳药的功效和常考要点
药 名 |
相似功效 |
不同功效 |
鹿 茸 |
补肾阳 |
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
淫羊藿 |
补肾壮阳 |
祛风除湿 |
巴戟天 |
补肾助阳 |
祛风除湿 |
仙 茅 |
温肾壮阳 |
祛寒除湿,培补肝肾 |
杜 仲 |
补肝肾 |
强筋骨,安胎 |
续 断 |
补益肝肾 |
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活血祛瘀止痛 |
菟丝子 |
补肾益精 |
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
沙苑子 |
补肾固精 |
养肝明目 |
紫河车 |
补肾益精 |
养血益气 |
补骨脂 |
补肾壮阳 |
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
冬虫夏草 |
补肾益肺 |
止血化痰 |
肉苁蓉 |
补肾助阳 |
润肠通便 |
锁 阳 |
补肾助阳 |
润肠通便 |
益智仁 |
|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
韭菜子 |
温补肝肾 |
壮阳固精 |
蛤 蚧 |
补肺益肾 |
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
四、补血药
【药性特点】多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血分。
【功效】补血。
【适应证】血虚证。
当归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为补血之圣药。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
4.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熟地黄
【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炒炭止血。
【应用】
1.血虚诸证。
2.肝肾阴虚诸证。
3.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防止粘腻碍胃。
白芍
【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止汗。
【应用】
1.肝血亏虚,月经不调。
2.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3.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4.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阴虚盗汗。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使用注意】 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阿胶
【药性】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应用】
1.血虚证。为补血要药。
2.出血证。
3.肺阴虚燥咳。
4.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瘈疭。
【用法用量】5~15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使用注意】本品粘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何首乌
【性能】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应用】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
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湿痰较重者不宜用。
补血药的功效和常考要点
药 名 |
相似功效 |
不同功效 |
常考要点 |
当 归 |
补血调经 |
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
补血之圣药 |
熟地黄 |
补血养阴 |
填精益髓,炒炭止血 |
|
白 芍 |
养血敛阴 |
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止汗 |
|
阿 胶 |
补血,滋阴 |
润肺,止血 |
|
何首乌 |
制:补益精血 |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
|
龙眼肉 |
养血 |
补益心脾,安神 |
|
五、补阴药
【药性特点】
·性味以甘寒为主,部分有苦味。
·补肺胃之阴者,主归肺胃经;
滋肝肾之阴者,主归肝肾经;
少数药能养心阴,可归心经。
【功效】补阴,多兼润燥或清热之效。
【适应证】阴虚证。
龟甲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止血。
【应用】
1.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风动。
2.肾虚骨痿,囟门不合。
3.阴血亏虚,惊悸,失眠,健忘。
4.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用法】煎服,9~24g,宜先煎。
鳖甲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
1.肝肾阴虚证。
2.癥瘕积聚。
【用法】煎服,9~24g,宜先煎。
补阴药 |
共 性 |
个 性 |
北沙参 |
养阴清肺 |
清养肺胃作用稍强,肺胃阴虚有热之证多用 |
南沙参 |
兼有补气化痰作用,适用于肺胃气阴两伤者 | |
百合 |
养阴润肺 |
养阴清肺作用较弱,兼有祛痰止咳作用,且清心安神 |
玉竹 |
长于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且养阴而不敛邪,阴虚外感者常用;且能养心阴,清心热 | |
黄精 |
既能养阴润肺,又能补气健脾,益肾,能气阴双补,为平补肺脾肾之良药 | |
麦冬 |
养阴润燥 |
滋阴润燥、清热生津较天冬弱,滋腻性小;兼能清心除烦 |
天冬 |
滋阴润燥、清火生津力强,滋腻性大;兼滋肾阴,降虚火 | |
石斛 |
|
长于滋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兼滋肾阴,降虚火 |
枸杞子 |
滋肝肾之阴 |
又能益精血,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明目作用好 |
女贞子 |
乌须明目,兼清虚热 | |
墨旱莲 |
凉血止血 | |
龟甲 |
滋阴潜阳 |
滋阴之力较强;又能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并能养血补心 |
鳖甲 |
清虚热力量较强,并长于软坚散结 |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2019年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题库,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932829425 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模拟考场 |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
历年真题 |
每日一练 |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