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外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及专业》第十二章考点:5大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8-15
中一、5大疾病——痔、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和直肠息肉
(一)痔
1.概念
痔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依据位置(与齿状线关系)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补充】齿状线
直肠与肛管交界处,由肛柱和肛瓣形成的一个齿状环。
直肠肛管的交界线。重要解剖学标志,有重要临床意义。
2.临床表现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排出鲜血是特点;
②痔块脱出;
③疼痛:单纯内痔——无痛;感染或血栓形成即感疼痛;
④瘙痒。
3.诊断与治疗
(1)诊断:需与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疾病相鉴别。
【重要补充】内痔的分度
|
出血 |
脱出 |
I度 |
便血 |
无痔脱出 |
Ⅱ度 |
常有 |
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
Ⅲ度 |
偶有 |
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
Ⅳ度 |
偶有 |
痔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 |
(2)治疗
①一般疗法:调整饮食、坐浴等。
②硬化剂注射、冷冻。
③手术:结扎法、胶圈套扎疗法、痔切除术和血栓性外痔剥离术、PPH手术(吻合器痔上直
肠黏膜环切钉合术)等。
【补充痔疮治疗三原则:
(1)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
(2)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消除症状而非根治;
(3)以保守治疗为主。
(二)肛裂
1.概念
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的小溃疡,经久不愈。
后正中部位多见。
2.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疼痛、便秘和出血。
·局部检查——肛裂“三联征”——可确诊。
①肛裂
②前哨痔:
裂口下端皮肤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
③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
3.治疗——非手术为主
解除肛管括约肌痉挛,以解除疼痛,促进局部愈合。
①温水坐浴;多吃蔬菜水果纠正便秘;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
②局部普鲁卡因麻醉后扩张肛管,可除去括约肌痉挛。
③对于经久不愈的肛裂可采用手术治疗——肛裂切除术。
切除全部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及四周和深部不健康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1.概念: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形成的脓肿。在穿破或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1)肛门周围脓肿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4)其他深部脓肿
2.临床表现(应试版,)
|
全身 |
局部 |
1)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 |
不明显 |
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明显红肿、硬结、压痛,有波动感 |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
开始就有 |
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压痛性包块、波动感。易形成肛瘘 |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
非常明显 |
不显著。CT可发现 |
4)其他深部脓肿 |
不同程度 |
不明显,表现为会阴、直肠坠胀感,排便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痛性包块 |
3.治疗——非手术+手术。
(1)非手术:
①联合应用抗生素;
②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排便时疼痛。
(2)手术:切开引流。
(四)肛瘘
1.概念——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
多为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性。
2.临床表现
视诊:肛门周围发现有外瘘口,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直肠指诊:条索状瘘管;
瘘管造影:发现有瘘管存在。
3.治疗
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包括挂线疗法)。
原则:将瘘管切开,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
(五)直肠息肉——类似结肠息肉。
1.概念: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及炎性增生。
2.临床表现
①主要症状——大便周围带血或便后出血。
②直肠下端的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
③直肠指检:圆形、柔软、有蒂的肿物。
④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确诊。
3.治疗
电灼切除、经肛门切除、开腹手术。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在线题库、最新考试动态,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741262248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焚题库】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模拟考场 |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
历年真题 |
每日一练 |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