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儿科主治医师章节知识点:沙门氏菌感染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7-13
中第十六节 沙门氏菌感染(伤寒和副伤寒)
一、概述
病原体 |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 |
传染源 |
患者及带菌者。病程2~4周排菌最多 |
传播方式 |
消化道传播 |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
临床特征 |
持续性发热、玫瑰疹、脾大、腹部胀气、特殊中毒症状、白细胞减少等;副伤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
致病因素 |
不分泌外毒素,但当菌体裂解时可产生强烈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
病理特征 |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殖性反应,以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最为显著。肠道的病变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
二、临床表现
(1)初期
起病较缓慢,显著的疲乏无力,前额持续痛,颈、腰、四肢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舌有厚苔、腹不适、腹胀,鼻出血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体温的曲线特殊,每晚体温比同日上午体温上升1.5℃左右,次晨下降0.5℃,呈梯形上升,4~7天达40℃,脉搏相对变缓,右下腹压痛。
(2)极期:
约在病程第2周,乏力淡漠特别突出,发热呈稽留热,厌食、口渴、苔厚腻,80%患者躯干部有12个以下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肝脾大。
(3)缓解期:
病程第3~4周,如无并发症,体温下降,第4周末趋正常。毒血症状严重者,往往出现并发症。
(4)恢复期:
约病程第4或第5周,体温降至正常,可伴大量出汗,常在腹部出现小水晶形汗疹。在3~4天内脾缩小,但须警惕此期仍可能有并发症,如肠出血、心肌炎等。
起病缓,四肢痛,舌有厚苔鼻出血;阶梯发热脉搏缓;
第二周,更无力,神色淡漠有红疹;肝脾增大占多数;
缓解期,体温降,毒血症状更加重;恢复期在4~5周。
伤寒复发:症状消失后1~2周再次发病,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又转为阳性。
伤寒复燃:体温开始逐渐下降但未至正常时再度升高,血培养也常阳性。
临床类型 | |
典型伤寒 |
有一典型的4周自然病程及四期经过 |
轻型伤寒 |
全身症状轻、病程短、无典型临床表现 |
暴发型 |
起病急,病情重,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系统或微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
迁延型 |
临床同典型伤寒,但病程迁延达2个月以上 |
逍遥型 |
毒血症状轻,可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
三、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
白细胞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细菌培养 |
早期血培养阳性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第2周粪便培养阳性 |
血肥达试验 |
第1周末阳性,至第3~4周阳性率为90% |
其他免疫学 |
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或抗体 |
分子生物学 |
伤寒核苷酸序列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实验室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如血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沙门菌生长可确诊。 |
鉴别 |
败血症:依赖特异性病原学检查 |
五、治疗
隔离 |
消化道隔离至大便培养阴性 |
对症治疗 |
注意休息,予易消化无渣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病原治疗 |
抗生素 |
六、预防
一般 |
加强饮食、饮水管理 |
带菌者治疗 |
发现带菌者时给予抗菌治疗,不能进入饮食业及集体机构工作 |
保护易感 |
采用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
七、副伤寒
副伤寒的流行特点与伤寒相同,但发病率较低,小儿相对发病多,以丙型占多数,成人甲型占多数。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常难与伤寒鉴别,但潜伏期较短,肠道并发症少。
副伤寒的确诊有赖于血、骨髓、粪便、脓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血清凝集试验有参考价值。
副伤寒慢性带菌者少,病死率低于伤寒
治疗与伤寒相同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药学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题库,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1101346508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模拟考场 |
药学章节练习 |
历年真题 |
每日一练 |
免费模拟考场在线测试 |
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