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社会工作师《实务》案例分析题集七
来源 :考试网 2018-02-22
中【案例一】
社区矫正对象大勇,男,20岁。大勇10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随母亲生活。母亲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大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易冲动,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初中时大勇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后来上职校时因打群架被学校劝退,一直闲散在社区。 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大勇伙同一帮“兄弟”前往报仇,将人砍伤后被捕获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与大勇交往中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出现,包括看不惯邻居的霸道,恼火母亲的唠叨,抱怨父亲不管他,厌恶民警的管教,不满昔日哥们的炫耀等。在与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及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大勇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设定一些测量愤怒的指标,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东西、控制不住地发火、想打人等。在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前,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勇记录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境、自己的反应等,以此作为评估依据。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10周内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以上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基线测量法,请说明什么是基线测量法,并结合案例说明基线测量评估的操作程序。
试题来源:[2018年社会工作师在线题库下载] |
(扫描二维码进入题库) |
【答案】
基线测量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基线测量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基线测量法具体的操作程序包括:(1)建立基线。建立基线的方法是:①确定介入的目标本案例中的介入目标是大勇的愤怒情绪。②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本案例中的测量工具是大勇对自己出现愤怒情绪时的相关指标进行直接观察。③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本案例中在介入前对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次数的测量过程即是基线期。(2)进行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本案例中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即是介入期的测量。(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结果。本案例中大勇每周的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在基线期和介入期发生了明显的减少改变。
【案例二】
某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社区中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该社区中有全日制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民工子弟学校各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数在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也有少部分进入了公办学校。平日里,本地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少往来和交流。有一些本地居民子女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近社区内新建了社区活动中心,里面有计算机房、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室等,基本设施齐全。社区内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都喜欢在课余时间去社区活动中心娱乐。但最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经常在社区活动中心内发生冲突甚至打架,社区居民感到十分不满和不安。 社会工作者接到居民求助后,决定开办一个主题为“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的社区服务项目。
问题:依据通用过程模式的规范要求,结合本案例设计一份主题为“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的社区服务计划书。
【答案】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上述案例中社区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 (1)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与本地居民及其子女缺少沟通交流。 (2)本地居民子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偏见。 (3)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本地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之间有冲突甚至暴力行为。 (5)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等。
2.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深入社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及居民家庭)进行访谈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预估阶段。进一步全面收集资料与社区居民和有关组织商讨并确定社区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
(3)计划阶段。设定社区服务的目标和计划。 ①社区服务计划名称:“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 ②社区服务的总目标(目的):通过开展社区宣传和社区活动增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本地居民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本地居民及其子女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外来务工人员熟悉社区认同社区并培养社.区归属感;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共建一个和谐社区。 ③具体目标与策略: a.正确看待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我是城市新人”主题演讲和“城市在我手中长大”图片宣传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让本地居民及其子女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b.熟悉居住社区。组织“社区一日游”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认识社区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增进相互了解。举办主题为“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社区文艺晚会让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本地居民及其子女展示才华增进了解相互合作建立友谊。 d.开展校际活动。组织公办学校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生相互参观结对学习(班与班人与人)互相帮助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互动机制。 e.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安排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时间通过举行读书会、乒乓球比赛、计算机技能比赛等项目增进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互动沟通建立友谊。 f.开展志愿活动。吸纳更多的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成为社区志愿者共同为建设社区作贡献。
(4)介入阶段: ①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②保证居民和学生的参与率。 ③注意整合各类资源。 ④注意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
(5)评估阶段。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估、过程评估(执行情况)和成效评估(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来测评服务的满意度。
(6)结案阶段。通过召开一个社区联谊活动(或者表彰会)来回顾整个过程表彰积极分子肯定居民参与强化社区已发生的改变巩固服务效果。解除专业工作关系最后撰写结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