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导航

2018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精选习题及答案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9-25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统计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

  A.表头

  B.行标题

  C.列标题

  D.分组频数

  E.数字资料

  【参考答案】ABCE

  42.在抽样推断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参数是一个随机变量

  B.统计量是唯一确定的量

  C.参数是一个确定的量

  D.统计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E.参数和统计量都是随机变量

  【参考答案】CD

  43.抽样分布( )。

  A.是由样本统计量所形成的概率分布

  B.仅仅是一种理论分布

  C.是一种经验分布

  D.是推断总体参数的理论基础

  E.与总体分布是完全相同的

  【参考答案】AB

  44.假设总体中有5个个体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两个进行调查,则( )。

  A.采用重置抽样,可以组成25个不同的样本

  B.采用不重置抽样,可以组成25个不同的样本

  C.采用重置抽样,可以组成10个不同的样本

  D.采用不重置抽样,可以组成10个不同的样本

  E.采用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可以组成的样本数相同

  【参考答案】AD

  45.使用同一组样本根据正态分布估计总体均值时,如果将置信度由95%调整为90%,则( )。

  A.将增大

  B.将减小

  C.样本均值保持不变

  D.置信区间宽度减小

  E.置信区间宽度增加

  【参考答案】BCD

  46.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的趋势回归方程为:Tt= 112.67+0.698t,R2=0.944,说明( )。

  A.该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

  B.该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差

  C.该方程对变量的解释程度为94.4%

  D.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T增加0.698个单位

  E.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T平均增加0.698个单位

  【参考答案】ACE

  47.利用移动平均法分析长期趋势时,该方法( )。

  A.计算简便

  B.充分利用了时间数列的全部数据信息

  C.没有充分利用时间数列的全部数据信息

  D.对参与运算的N个数据采用等权的方法处理

  E.对时间数列由近及远采用逐步衰减的加权方法处理

  【参考答案】ACD

  48.按照《统计法》规定所设立的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包括()o

  A.国家统计局

  B.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

  C.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机构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E.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答案】ABDE

  【解析】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49.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是()o

  A.主体是统计调查对象

  B.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D.其行为违反统计法律规范

  E.其结果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

  【答案】 BCD

  【解析】 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包括统计违法在内的一切违法的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能被认为是违法行为。在统计工作中,统计违法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导致损害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危害后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统计违法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实际上,统计违法行为不仅会危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破坏正常的统计工作的管理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影响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政策和措施失效,危及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决策,危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仅有客观上的危害后果,而没有主观上的过错,不能认为是违法行为。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且因为这种过错给正常的统计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其行为才能成为统计违法行为。过错,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仍旧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3.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这是统计违法行为的法律特征。需要指出,与统计有关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很多,但这些行为并不都属于统计违法行为,只有当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时,才构成统计违法行为。比如利用统计数据进行乱评比、乱排序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因为目前的统计法律、法规尚未对此作出相关规定,所以不属于统计违法行为。

  50.根据《统计法》规定,具有统计监督检查权、能够实施统计监督检查的机关是( )。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

  C.各级人民检察院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E.各级人民法院

  【答案】 BD

  【解析】 统计监督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根据《统计 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监察机关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执行本法的情况,实施监督。国家统计局组织管理全国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重大统计违法行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但是,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由组织实施该项统计调查的调查机构负责查处。可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监察机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国家依法授权的统计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具有统计监督检查权。

  51.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

  A.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上下级之间及统计机构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B.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与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之间的关系

  C.统计调查者与统计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

  D.统计机构在提供统计信息、进行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的过程中,与其他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之间形成的协作、服务、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之间形成的协作、服务、监督的关系

  E.统计检查关系

  【答案】ABCD

  5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有(  )。

  A.统计的独立性原则

  B.统计的统一性原则

  C.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

  D.保守国家秘密和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的原则

  E.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的原则

  【答案】ABCDE

  53.统计法律区别于其它统计法律规范的特点是(  )。

  A.统计法只能由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B.其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的根本性问题

  C.它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和基础

  D.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E.它可以由国务院作出修改

  【答案】BCD

  54.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高于(  )。

  A.统计法律

  B.地方性统计法规

  C.部门统计规章

  D.地方统计规章

  E.宪法

  【答案】BCD

  55.地方性统计法规不得与(  )相抵触。

  A.统计法律

  B.统计行政法规

  C.统计行政规章

  D.部门规章

  E.规范性文件

  【答案】AB

  【解析】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地方性统计法规是效力等级较低的统计法规,它既不能与统计法律相抵触,也不能与统计行政法规相抵触。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