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导航

初心如磐七十载人口发展谱新篇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9-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生育政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口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总量均衡发展,镌刻鲜明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人口总量实现了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长期均衡和协同发展,其发展历程镌刻了鲜明的时代变革烙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9年),建国初期的人口快速增长阶段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逐渐有了保障,生活稳定,结婚人数增多,育龄妇女生育率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由东南沿海搬迁一部分厂矿企业到贵州,大学和中学到外省招收学生来黔就读,加上解放初期数量不少的南下和西进干部及家属迁入贵州,增加了贵州的人口。人口由1416.4万人增长到1743.96万人,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2.75万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1%。这段期间的出生率由1949年的30‰左右上升到1952年的39.46‰的峰值,直到1958年的33.69‰,年平均出生率为34.94‰,死亡率比较高,多数年份都在15‰以上,此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加速,由15‰左右提高到20‰以上。

  (二)第二阶段(1960-1961年),困难时期的人口负增长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农田“深耕”,加上1959-1960年的自然灾害和“左”倾思潮的危害等,使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贵州更是全国的重灾区。1960年贵州的人口增长率为-5.79%,1961年为-1.18%,两年平均增长率为-3.5%,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1%的水平。这期间的人口死亡率极高,1960年高达52.33‰,1961年也高达23.27‰,死亡人口数量庞大,大大超出了出生人口,全省总人口出现严重的负增长,从统计数字来看,两年共减少120多万人。

  (三)第三阶段(1962-1977年),人口失控的高速增长阶段

  1962-1964年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使贵州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民众得到休养生息,育龄妇女进入补偿性生育阶段,生育率和出生率都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加上十年动乱使我国处于严重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完全瘫痪,生育不受任何限制。因此这阶段是出生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人口增长最快的第二个出生高峰期。全省总人口在这期间增加了975.85万人,增长了58.65%,平均每年增加65.06万人,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第一阶段的1.99倍,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12%,比全国的2.33%竟高出0.79个百分点。

  (四)第四阶段(1978-1999年),计划调控的人口稳定增长阶段

  1975年贵州省委做出《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贵州以行政手段开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省人口发展从盲目生育逐步进入一个有计划的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遏制,人口增长开始减速。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21.24‰下降到1990年的15.19‰。人口从1978年的2686.4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3267.53万人,增加了581.13万人,年均增长16.45‰。

  1988年《贵州计划生育试行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省计划生育工作进入正式法规阶段。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5.19‰下降到2000年的13.06‰。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3267.53万人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524.5万人,增加了256.97万人,年均增长0.76%。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28.62‰、7.38‰、21.24‰转变为2000年的20.59‰、7.53‰、13.06‰,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性实施计划生育带来的。

  (五)第五阶段(2000-2010年),人口低生育水平发展阶段

  以2000年7月省委召开八届五中全会,专题研究贵州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为标志,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综合治理的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13.06‰下降到2010年的7.41‰。人口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524.5万人下降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474.86万人,减少了49.64万人。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20.59‰、7.53‰、13.06‰进一步下降为2010年的13.96‰、6.55‰、7.41‰。2010年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为45.55‰,总和生育率为1.75,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这一时期生育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生育意识和婚姻观的改变带来的,人口死亡率下降是因为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更加注重健康的投资,再加上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使人民生存和发展拥有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六)第六阶段(2011年——至今),人口低速平稳增长阶段

  2011年以来,全省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常住人口总量从2011年的3469万人,增到2018年的3600万人,年均增加18.71万人。人口规模居于全国第十九位。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2011年以来,全省年均出生人口47.04万人,出生率保持在13‰左右。年均死亡24.68万人,死亡率保持在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小幅波动。

  二、人口结构持续调整,人口发展更趋协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在发展中持续调整,人口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一)年龄结构总体均衡,性别结构持续优化

  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特别是长期持续有效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全省人口年龄结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少儿人口(0-14周岁人口)占比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人口)和青壮年人口(15-64周岁人口)占比则有不同程度上升。

  少儿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由1953年的36.57%先升至1982年的40.88%,再降低至2015年的22.19%,随着二胎生育政策的调整实施,少儿人口占比结束持续的降低趋势,近年来逐年微幅提升,2018年占比为22.46%,但是仍较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1982年少儿人口1167.29万人,2018年减少至808.56万人,减少358.73万人,占比减少18.42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全省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全省老年人口由1953年的52.12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379.08万人,增加326.96万人。老年人口占比由3.47%上升到10.53%,上升7.06个百分点。

  青壮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升。青壮年人口由1953年的849.42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2412.36万人,增加1562.94万人。青壮年人口占比由56.49%上升到67.01%,上升10.52个百分点。

  社会抚养负担下降。与建国初期相比,全省总抚养比显著下降,由1953年的70.88%下降到2018年的49.23%,下降21.65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由64.74%下降到33.52%,下降31.22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由6.14%上升到15.71%,上升9.57百分点。

  全省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2018年全省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859.95万人,女性人口1740.05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45,比1949年高6.14,总人口性别比持续优化,性别结构更趋协调。

  (二)城乡结构持续调整,城镇集聚效应显著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人口城乡结构水平较低,且发展相对滞后。1949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06.30万人,乡村人口为1310.10万人,乡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2.32倍;城镇化率(城镇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7.51%。

  随着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城镇地区人口集聚能力持续增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积极地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增长,人口城乡分布格局不断优化调整。2013年至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一直位于全国第一位,2018年末,全省城镇常住人口1710.72万人,比上年增加63.2万人,增长3.84%;农村常住人口1889.28万人,比上年减少43.2万人,减幅2.24%。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幅位于全国第三位(与四川并列),距离全省由“乡村时代”步入“城市时代”又近了一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也稳步提升,城市扩容提质的步伐在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城镇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据测算2018年城镇就业人数925.2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71.06万人,增幅8.32%。

  (三)人口分布格局优化,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自身条件和发展定位不同,各区域人口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人口区域分布更加合理。1949年全省共管辖8个专区(贵阳专区、遵义专区、铜仁专区、安顺专区、毕节专区、镇远专区、独山专区、兴仁专区),1个省辖市(贵阳市),79个县,7个市辖区,而到2018年全省6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下设9个县级市、52个县、11个民族自治县,15个市辖区和1个特区。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有效提升。例如,贵阳市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吸纳了较大部分省外外来人口和省内跨区域流动人口,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2018年,贵阳市人口达到488.19万人,而1949年人口仅为29.90万人,70年增加457.65万人,比1983年增加355.20万人。遵义市作为红色革命的传承地,1949年人口仅为9.77万人,2018年达到293.73万人,70年增加283.96万人,比1983年增加259.87万人。

  三、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一)综合文化素质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指引下,贵州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黔”战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水平,挖掘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1.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

  随着贵州扫盲工作特别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文盲人口再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三普、四普、五普、六普”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别为1202.24万人、969.11万人、598.58万人、331.39万人,文盲率分别为42.11%、29.92%、16.98%、9.50%,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8年全省粗文盲率为下降至8.62%,分别比上述普查年份低33.49、21.3、8.36、0.88个百分点。

  2.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

  随着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高学历人口成倍增长,低学历人口减少。在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由1964年的0.2%提高到2018年的10.75%,提高10.55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由0.8%上升到12.4%,提高11.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由3.1%上升到36.21%,提高33.11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则由95.9%下降至40.64%,下降55.26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出高学历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低学历人口占比大幅下降的趋势。

  3.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长。

  随着人口文化程度的显著提升,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2018年,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46年,比1990年的提高3.66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已经实现从小学程度向初中程度的转变。

  (二)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左右贵州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2018年全省死亡率为6.85‰,比1949年低8.82个千分点。2018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19岁,比1982年提高12.84岁,比1990年提高8.81岁,比2000年提高7.05岁,比2010年提高3.1岁,并且高于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水平(72岁)2.19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提高。

  四、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婚姻状况保持稳定

  (一)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庭户规模较小,1949年平均户规模为4.44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家庭户规模不断扩大,户规模最大的时候为1980年的5.02人,以后不断缩小。2018年,全省家庭户有1105.91万户,户均人口为3.21人,比1980年下降1.81人。家庭户规模整体趋势上缩小,主要原因:一是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家庭逐步演变为小型化的“三口之家”;二是受流动人口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是以一个人或一对夫妇的形式独自居住;三是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优化,年轻人逐步独自居住,从而使家庭户总数增加,户规模持续缩小。

  (二)婚姻状况保持稳定

  1982年,全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7%,离婚人口占0.49%;2015年,全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1.89%;离婚人口占2.21%,分别比1982年下降5.11个和上升1.72个百分点。新中国70年来,贵州人口婚姻状况总体上保持稳定,未婚率下降,有配偶人口占比大幅提高,离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贵州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完善服务保障政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确保人口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贵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数据来源: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六十年(1949-2009)》、《贵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机器汇总)》、《贵州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贵州分册)》、《贵州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贵州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相关年份《贵州省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