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导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2019-08-23

波澜壮阔七十载 投资建设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改变了三秦大地落后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70年。1953-201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能力得到扩大,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持续改善。

  (一)改革开放前,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两次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秦大地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建设进入全面恢复阶段,陕西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地区之一,一批骨干项目、重点项目和配套项目拔地而起,带动全省进入项目建设高潮。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陕西占24项,居全国第二,建成了一批机械、煤炭、电力、纺织及国防等基础工业项目,改变了陕西工业极为薄弱的局面。

  1970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陕西再次成为全国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400多个项目得到国家投资,逐步建立了以军工、机械、冶金、纺织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为工业经济奠定了雄厚基础。这一时期的陕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投资,1953-1978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83亿元,年均增长14%。

  (二)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乘着改革的东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197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16亿元,1990年跨上百亿台阶,达到103.72亿元;2003年跨上千亿台阶,达到1278.72亿元;2011年跨上万亿台阶,达到10023.53亿元。197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90.24亿元,年均增长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3-201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波动中发展的特点,增速由2013年的24.1%回落至2015年的7.8%,2016年增长12.1%,2017年增长14.4%,2018年增长10.2%。

  二、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在扩大投资总量、增强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加快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结构更优化的新格局。

  (一)打破高度集中项目决策方式,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1978年,全省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84.5%,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仅为15.5%,其中集体经济投资占比9.4%,个体经济投资占比6.1%。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投资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1979-2018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年均增长24.3%,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1%,其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55.2%,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占2.1%,个体投资占1.9%,集体经济投资占0.9%。

  (二)打破单一融资渠道,资金来源向多渠道拓展

  改革开放以前,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预算拨款。1952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资金占93%,自筹资金占比仅为7%。随着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融资渠道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并存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4.9%,比1952年下降88.1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比66.6%,比1952年上升59.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占比11%,债券、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来源合计占比17.5%。

  (三)打破二产独大的产业格局,投资结构更加优化

  改革开放以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在重工业、基础工业项目。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65.8:32.7,第二产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偏低,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坚持稳能源、促化工、兴电子、强制造、扩新兴、优传统,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茶叶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第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1:24:69.9,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巩固。

  三、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带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工业建设成就辉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只有少数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加工工业和修理业,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7776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陕西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全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省第十次人代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全省做大做强能源工业、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聚集,工业体系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能源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1979-2018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以年均17.9%的速度增长,陕北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先后进入世界500强,全省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省份。特别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积极适应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先后实施了延安180万吨/年甲醇及深加工、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靖边能化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填平补齐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三个转化”,推动全省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发力,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长,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地。2012年4月,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资单体项目——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一期投资70亿美元;2017年8月,三星再次投资70亿美元,建立闪存生产线二期项目,预计建成后规模是一期项目的1.5倍。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投产,爱生无人机产业化建设、西安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比亚迪年产10万辆整车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铁路通车里程只有44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908公里,交通成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抢抓中央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1979-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以年均19.9%的速度增长,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

  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79-2018年,全省公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5%。1979年全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规划建设,结束了全省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拉开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475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4965公里,省级高速公路510公里,连通98个县、区,打通22个出省通道,4条高速通道穿越秦岭连通陕南,2条高速通道连接陕北,14条高速通道通江达海,构筑起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2018年,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9%,吴起至定边、陕甘界至陇县、柞水至山阳、宝鸡过境凉泉至苟家岭和潘家湾至凉泉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铁路建设成就斐然。1979-2018年,全省铁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5.1%。1956年7月,举世闻名的宝成铁路建成,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建成了襄渝、西康、包西、太中银等铁路干线,新建了亚洲第一大客运站——西安北客站等。2018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高达36.4%,铁路建设规模突破1800公里,银川至西安高铁建设顺利推进,西安至延安高铁开工建设,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即将投入使用,西安至韩城、阎良至机场、机场至法门寺、西安至法门寺等城际铁路加快前期准备工作,西安北站高铁直达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已增加到24个,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规划和“一核、双环、六辐射”的关中城际铁路网加快形成。

  航空运输建设蓬勃发展。1979-2018年,全省航空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25.5%。199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我国六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以及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障能力最强的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2012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运,目前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加快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榆林机场、汉中机场扩建加快,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投运,以西咸机场为核心,榆林、延安、汉中3个百万级机场为支撑,其他支线机场为辅助,多个通用机场为补充的“1+3+N”的机场布局正在逐步形成,为全省追赶超越和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邮电通信业日新月异。1979-2018年,全省邮电通信业投资年均增长22.5%,实现了从落后技术向数字化、宽带化、信息化的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省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214.2亿元,同比增长165.2%,一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邮政、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38.88亿元,同比增长19.4%,建成各类邮政营业网点8366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6562处。圆通速递西北转运中心二期项目建成,中国移动西北大区物流中心、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西北(西安)航空电商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三)民生事业大步迈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达14777亿元,年均增长15.8%,是“十一五”的2.7倍。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9.3亿元,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189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288所,分级诊疗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水利投资302.59亿元,其中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07.1亿元。农村饮水工程投资34.4亿元,建成工程6183处,解决和改善了594.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3%。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投资118.34亿元,31个文化旅游名镇投资43.61亿元,实现旅游人数2875.77万人次,同比增长21.2%,旅游综合收入142.23亿元,同比增长24.8%。

  城乡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74.6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12.25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6.4万户,完成投资3186.26亿元。2018年,全省棚改开工20.28万套,开工进度居全国第二。自2009年被纳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以来,全省先后投入98.96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91.83万户。2018年,全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03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农户居住条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投资247.21亿元,89.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创建了144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提升。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