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资金流量核算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29
中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它反映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一、 基本概念
1. 实物交易:指与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使用、收入分配无偿转移有关的交易活动。
2. 金融交易:指以现金、信用、证券等金融资产负债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活动。
3. 增加值:指各种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新增加值,这里按机构部门进行核算,所有机构部门增加值之行等于生产法GDP。
4. 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在分配过程中,劳动从各生产单位(企业、政府、住户等部门)流入到国内住户部门,如果存在到国外就业和外国人来本国就业的情况,则劳动报酬收支有可能发生在国内和国外之间。
5. 生产税净额:指政府强制性地参与增加值的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支付生产税的是国内的各生产单位,主要是企业部门,同时也可能发生在政府和住户部门,而获得这部分收入的部门是政府。
6. 财产收入:指资产所有者通过将资产投入生产经营过程而获得的收入。具体内容包括: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因股票买卖而产生的红利,因土地等资产出租所形成的租金,因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而产生的无形资产使用费,等等。总体来看,财产收入产生于各种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它代表资产使用的报酬,由资产使用者支付,形成资产所有者的收入。
7. 初次分配总收入: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所有者因出租土地而获得地租;资本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借贷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股权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因对生产活动或生产要素征税而获得生产税或因对生产进行补贴而支付生产补贴。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
8. 经常转移:转移是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没有从后者获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的一种交易。经常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之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9. 可支配总收入:指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0. 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差额。各机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称为国民总储蓄。
11. 资本转移:指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交易。资本转移具有不同于经常转移的两个特征:一是转移的目的是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二是资本转移的实物形式往往涉及除存货和现金以外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其现金形式往往涉及除存货以外的资产处置。资本转移包括投资性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
12. 净金融投资: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整体资金富裕或短缺的情况。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减非金融投资后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等于资金运用合计与资金来源合计的差额。
二、 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一) 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二)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三)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四) 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五) 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三、 资金流量表
(一) 基本结构
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阵结构。主栏表示交易项目,宾栏代表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下面列出两栏,即“来源”和“使用”栏,分别代表机构部门资源的筹集和资源的使用,“来源”放在右端,“使用”放在左端。主栏交易项目交易的不同性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这样资金流量表就分为主栏不同、宾栏相同的两大部分,即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部分。
(二) 基本记录原则
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这一记录原则使资金流量表上的各种收入、支出和金融流量始终保持收支相等、借贷对应的平衡关系,整张表的上下、左右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平衡系统。各个机构部门发生的各种交易都能得到一致反映,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三) 编表方法
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大部分 ,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表方法是:
1. 按照交易的项目和机构部门的类别,逐项、逐部门收集原始资料;
2.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原则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遗漏或有缺口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查或参考有关指标放大推算;对同一交易项目有两种以上资料的进行比较、对照,选取最佳资料;
3. 将分项资料按照各个部门的特点分摊到各个机构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资金流量表初表;
4. 对资金流量表初表的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进行反复平衡,得到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
将经过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部分,如投入产出表、国际收支表、资产负债表进行协调,得到最终的资金流量表
一、 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应用
应用资金流量表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
第一是结合收入分配过程分析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即分析每一部门获得了多少收入,占有总收入的多大百分比。具体方法是:先就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各部门在价值创造中所占有的份额;而后就是初次分配总收入计算各部门在收入初次分配结束后所占有的收入份额;最后是就可支配收入计算各部门在整个收入分配完了之后所形成的收入份额。将上述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可以揭示收入分配过程的特点。
第二是针对可支配收入分析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即分析当期形成的收入是如何使用的,有多大比例被用于消费支出,多大比例被节余下来用于投资。具体方法是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计算公式如下: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
显然,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
第三是分析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实际情况显示,机构部门的总储蓄一般不等于它的实体投资,即资金自给率不等于1.有的部门是大于1,表现为资金结余,有的部门是小于1,表现为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求的不平衡,要求建立一些渠道来调剂资金的余缺,这些渠道便是融资。资金流量表以指标的形式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融资工具,分析这些融资工具的结构及其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金融规划和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