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九)
来源 :考试网 2020-10-26
中一、单项选择题
1. 1632 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 《大教学论》
B. 《学记》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论》
2. 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 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能动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不平衡性
3. 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斯多德
D. 昆体良
4. 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自我提高。 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修养
B. 锻炼
C. 陶冶
D. 制度
5. 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6.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里所教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组织策略
C. 精制策略
D. 组块策略
7. 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 )
A. 明适应
B. 暗适应
C. 视觉后象
D. 感觉对比
8. 一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后,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物学习中去,这是一种( )
A. 负迁移
B. 一般迁移
C. 特殊迁移
D. 逆向迁移
9.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需要 21 年,至通儒院需要 26 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A. 六三三学制
B. 五四学制
C. 壬寅学制
D. 癸卯学制
10. 当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 1,面积是否是 1?”许多同学肯定的回答是1,刘晓翔同学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 0。 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D. 独立性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11. 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一般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 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研究法
D. 调查法
12. 1958 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是指( )
A. 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13.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 导向性原则
B. 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4. 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
A. 人格
B. 性格
C. 能力
D. 气质
15. 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16.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17. 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徐特立
C. 杨贤江
D. 蔡元培
18.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 建立学生档案
C. 了解学生
D. 操行评定
19.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福建船政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南洋公学
20. 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的兴趣小组属于( )
A. 技术小组
B. 学科小组
C. 艺术小组
D. 体育小组
21. 《学记》 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相观而善,相互切磋。” 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练习法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 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23.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24. 杜威继承和发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25. 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27.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8. 必修课程及其特点。
29.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 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出来。”老师听了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让这个学生坐下后,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 这时候,教师里安静极了,再也没有人回答了。 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
问题:试运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的理论来评价这位老师教学的得失?(同时注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材料题))
31. 李湘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