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题(十一 )
来源 :考试网 2020-10-06
中(2018 年·上)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 C)。
A 思想教育、 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1 (2017 年·上) 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 告诉她, 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 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 此刻若谈恋爱, 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 只能又苦又涩。 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 才会香甜可口, 无比幸福。 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 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 ( D)
A 知行统一原则
B 长善救失原则
C 有的放矢原则
D 疏导原则
2 (2016 年·上) 初二 (1) 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 并写上 “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 班主任冯老师看了, 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 认为他有绘画天赋。 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 并安排班长协助他。 在班长的帮助下, 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克服了散漫的毛病, 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 C)。
A 疏导原则
B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 长善救失原则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3 (2013 年·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B)。
A 思想性原则
B 疏导性
C 连贯性
D 一致性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4 (2013 年·上) 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现象, 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C )。
A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 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讲义
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 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1 (2017 年·上) 王老师通过讲 “负荆请罪” 的故事, 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 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地归还给了失主。 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 )。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实际锻炼法
D 个人修养法
2 (2016 年·下) 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 《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 该校采用的这种教育方法是 ( B)。
A 实际锻炼法
B 情感陶冶法
C 说服教育法
D 个人修养法
3 (2015 年·下) 张老师在工作中, 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 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 感化学生, 促使学生思想转变。 这种德育方法是 (D ) 。
A 实际锻炼法
B 品德评价法
C 个人修养法
D 情感陶冶法
4 (2015 年·上) 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 鼓励、 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 这种方法属于 ( D)。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情感陶冶法
D 品德评价法
5 (2014 年·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D )。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个人修养法
1 (2017 年·上) 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 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 促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哪一功能? ( C)
A 维持功能
B 导向功能
C 发展功能
D 调节功能
2 (2016 年·上) 中学生小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 组成了航模小组。 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 达成了共识: 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 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 这种情况下, 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 C) 。
A 教师促成
B 群体促成
C 任务促成
D 自我促成
3 (2015 年·上) 张老师课前宣布: “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 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 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 课堂秩序井然。 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B )。
A 自我促成的纪律
B 任务促成的纪律
C 规划促成的纪律
D 集体促成的纪律
4 (2012 年·上) 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 B)。
A 教师促成
B 群体促成
C 任务促成
D 自我促成
5 (2013 年·下) 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 以 “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和接纳” 为行为准则。 该班处于课堂纪律的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自我服务行为
B 人际纪律
C 自我约束
D 反抗行为
6 (2015 年·下) 初二 (5) 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 希望老师喜欢他们。 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 A)。
A 人际纪律阶段
B 自我服务阶段
C 自我约束阶段
D 相互协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