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题(一)

来源 :考试网 2020-10-02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的教育著作。赫尔巴特,他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建立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C 选项正确。

  A 项: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他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提倡泛智教育。

  B 项:杜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提倡五步教学法。

  D 项: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作为思想巨子,洛克以其著名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而彪炳千秋。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综上,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是指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D 选项符合题干。A 项:教育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B 项: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 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ACD 选项说法正确,B 选项说法错误。综上,本题选 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题干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故 B 项正确。

  A 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与题干不符,排除。C、D项属于干扰项,排除。

  综上所述,选 B 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 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B 项正确。

  A 项: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总体上实行“以省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

  C 项:国家课程,是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包括: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改革;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D 项: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综上,本题选 B 。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1、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2、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3、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上三点体现出新课改的三大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BCD 选项表述正确,A 选项不符题意。综上,选 A。

  综上,本题选 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弗达”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C 项正确。

  A 项:“温故而知新”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体现的是巩固性原则。

  B 项:“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D 项:“学而时习之”是巩固性原则的体现。

  综上所述,选 C 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有计划性,有利于经济高效培养人才,发挥集体的力量,ABC 选项正确。单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综上所述,答案为 D。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依据既定的目标方向对德育影响的控制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因此,本题选 B。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C 项正确。

  A 项: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B 项: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分类:1.语言文字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等。2.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D 项: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综上,本题选 C 。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了一架新式飞机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想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属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中国人心中龙的形象,是独立形成的新形象,B 项正确。

  A 项: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的鲜明形象。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C 项: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

  D 项: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综上,本题选 B。

  12.【答案】B

  【解析】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贾德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题干中把原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与经验类化的观点相符,B 项正确。

  A 项: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C 项: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如:估算面积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D 项: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小鸡觅食”实验是其经典实验,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综上,本题选 B。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减少该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取消厌恶性刺激,最终学生良好行为增加,符合负强化的含义,D 项正确。

  A 项:刺激的呈现,表述不完整。

  B 项:刺激的分化,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C 项: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本题选 D。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马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遗忘几乎不再发生。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综上所述,选 D 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运气、工作难度、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是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

  A 项正确。B 项:任务是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C 项: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D 项:身心状态是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综上所述,选 A 项。

  16.【答案】B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B 项正确。

  A 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C 项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D 项计划策略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综上,本题选 B。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主要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辐合型和发散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和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或的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题干中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

  B 项正确。

  A 项: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C 项: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解答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

  D 项: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综上所述,选 B 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观点。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A项正确。

  B 项: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 项: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D 项:潘菽,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综上,本题选 A。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因此,本题选 C。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题强调的是最后的学习材料遗忘少,属于近因效应,D 项正确。

  A 项:首因效应是接近开头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B 项: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C 项:词优效应是指在决速呈现条件下,词中的字母比无意义字母串中的字母或孤立的字母更容易辨认。

  综上所述,选 D 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的知识、能力素养,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本题选 B。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综上,该说法错误。

  23.【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24.【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综上,该说法错误。

  25.【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综上,该说法正确。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施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27.【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8.【参考答案】

  (1)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学习材料的性质;

  (3) 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 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 年龄特征;

  (6) 智力水平

  29.【参考答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中教师运用了因材施教、启发性、量力性等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教师从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材料中老师发现该生的表现不同,没有提出批评,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材料中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去图书馆寻找资料,自主学习体现了这一点。

  量力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程度。材料中老师发现该生的表现不同,没有提出批评,而是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并且进一步鼓励他主动查阅资料,寻求更加复杂知识的过程,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2)教师在教学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第一,老师要善于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主导作用;第二,关注每一位学生,主动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总结工作经验,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31.【参考答案】

  (1)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身心状况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甲把考试成绩归因于努力,属于努力程度维度,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乙把成绩归因于背诵的都考到了,属于运气维度,是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丙把成绩归因于自身不适合学习,属于能力维度,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2)根据归因理论,三人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甲同学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该受到鼓励。这样的归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学习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二,乙同学归因于运气,运气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因此认为凭运气成功的学生,会把成功看成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这种情形下的成功不会增强自信,很可能心存幻想,下次考试运气也不错。体现在行为上,则缺乏个人进一步的意志和努力,完全期待运气的降临。第三,丙同学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其羞愧、沮丧,缺乏趋向成功的倾向,降低了学生对成功的期望,使其缺乏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一般认为,习得性无助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行为弱化,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学习和个性的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欢迎加入教师资格证交流群814304627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