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十
来源 :考试网 2018-09-23
中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B。5.A。6.C。7.D。8.B。9.D。10.C。11.D。12.D。13.B。14.C。15.A。
16.D。17.B。18.C。19.B。20.A。21.D。
二、辨析题
22. 错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注意:(1)事实性的问题是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的,因此当学生对此类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直接指导。(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 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 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应给予较少指导,鼓励其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23. 正确。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实施计划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 段。
24. 正确。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5. 正确。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三、简答题
26. 【参考答案】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 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3) 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27. 【参考答案】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2)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3)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28. 【参考答案】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9. 【参考答案】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 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 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4) 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5) 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
(6) 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 面协调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30. 【参考答案】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评价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评价主体单一。在评价时,没有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 与,没有形成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尤其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2) 评价标准机械。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标准过于机械,灵活性不够。常常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3) 评价内容片面。在评价内容上,仍然过多倚重于学科知识,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学生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4) 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对体现新的评价 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5) 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 学生身上就是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 评价反馈缺乏。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双向沟通和对话。
31. 【参考答案】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 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而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与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不相符时, 不能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教师要赞赏学生思维中独特与灵活的一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同时也要强调,数学中所说的“名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并不相同,有时要限定在某一学科领域之中。教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措辞严谨、表达清晰,不能造成歧义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