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考试题10
来源 :考试网 2018-07-10
中11.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
A.学习压力
B.学习兴趣
C.学习期望
D.学习知识
答案: B
解析: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爱好和信念等。学习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12.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的过程。
A.编码、加工、提取
B.筛选、储存、提取
C.编码、储存、提取
D.筛选、加工、提取
答案: C
解析: 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3.下列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
A.情境性理论
B.形式训练说
C.产生式理论
D.认知结构理论
答案: B
解析: 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14.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A.知识迁移
B.技能迁移
C.态度迁移
D.行为规范的迁移
答案: D
解析: 爱劳动的习惯是一种行为规范,题干体现了行为规范的迁移。
15.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渠道是()
A.教育研究
B.实践操作
C.课堂教学
D.课外活动
答案: C
解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16.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答案: A
解析: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强化物。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合理运用强化原理,能有效地塑造或矫正学生的行为。
17.语言是进行思维的()
A.内容
B.结果
C.工具
D.原因
答案: C
解析: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18.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其中,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A.社会知觉
B.运动知觉
C.颜色知觉
D.形状知觉
答案: B
解析: 略。
19.给幼儿呈现苹果、香蕉、皮球和口琴,若幼儿将苹果和皮球归为一类,将香蕉和口琴归为一类,则幼儿是根据()进行归类。
A.抽象概念
B.具体概念
C.自然概念
D.人工概念
答案: B
解析: 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幼儿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的分类,即根据具体概念进行分类。
20.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他。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答案: A
解析: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