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冲刺试卷十一
来源 :考试网 2017-11-02
中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T
2.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T
3.组织策略不需要在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F T
4.根据概念的定义,泰山、月球等都是概念。F
5.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一般多于专家。T F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FF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F
8.我国学校的主体是综合学校。FF
9.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T
1O.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F T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作用?
2.简述学校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3.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4.简述人本主义流派意义学习的概念以及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5.简述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6.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2.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谁想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捋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津津乐道地看着。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知道怎么唱。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