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压轴试题(十二)
来源 :考试网 2017-10-24
中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2.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C【解析】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B【解析】这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5.C【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6.D【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7.A【解析】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8.D【解析】布鲁纳建立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A【解析】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
10.B【解析】l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阐述。
11.B【解析】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二文艺专科学校,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12.B【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13.A【解析】《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4.D【解析】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是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国家,英国和日本就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15.C【解析】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往往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心理特点,对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强大的控制作用和影响力。
16.A【解析】智商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17.B【解析】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这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18.c【解析】“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19.D【解析】审美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20.B【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过程。
21.B【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22.B【解析】“高原现象”指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通常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容易发生“高原现象”。
23.C【解析】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24.D【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5.A【解析】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6.D【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主要是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27.D【解析】分析学习结果是教学评价的内容。
28.C【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9.B【解析】自然实验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30.D【解析】略。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错误。理由: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正确。理由: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4.错误。理由: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5.错误。理由: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错误。理由: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亍: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7.错误。理由: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8.错误。理由: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9.错误。理由: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
10.错误。理由: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三、简答题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的朗望。
3.(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共青团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
6.(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四、材料分析题
1.张小强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张小强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张小强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2.(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