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压轴试题(十一)
来源 :考试网 2017-10-23
中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班主任的工作最终指向学生个人的发展,故班主任必须有良好的育人意识。
2.【答案】D。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3.【答案】D。解析: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ABC都是先天形成的一种反射行为。
4.【答案】D。解析:埃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不合理观念导致了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5.【答案】A。解析:迁移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效果有促进与阻碍之别,据此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6.【答案】D。解析:ABC项都属于本能。
7.【答案】A。解析:由于能力的量的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8.【答案】B。解析:本题是考查信度的定义。
9.【答案】B。解析:下位学习是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从规则到例子属于下位学习。
10.【答案】C。解析:团体心理辅导不只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11.【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12.【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人手。强调的是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13.【答案】A。解析: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4.【答案】B。解析: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15.【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6.【答案】A。解析:提出教学目的是教案的核心。
17.【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该学生缺乏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因此需培养其道德意志。
18.【答案】D。解析: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校外教育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19.【答案】A。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0.【答案】C。解析:在扮演“家长代理人”角色的时候,教师容易过分地迁就学生。
21.【答案】B。解析: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低落,与题干中的描述吻合。
22.【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23.【答案】B。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24.【答案】C。
25.【答案】C。
26.【答案】C。
27.【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28.【答案】B。
29.【答案】B。
30.【答案】C。解析:产生式迁移理论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它与共同要素说有相似之处。
二、辨析题
1.正确。解析: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正确。解析: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错误。解析:(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4.正确。解析: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制度化教育以教育为目的而设立.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进行。有如下特征:
(1)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2)明确的修业年限:
(3)规范的教学组织;
(4)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5)严格的管理制度:
(6)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7)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2.【答案要点】
(1)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提高学生品德素养。
(2)内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3.【答案要点】
(1)主要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2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4.【答案要点】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②复习检查;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知识;⑤布置家庭作业。
5.【答案要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依据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老师对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答案要点】
(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乙教师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
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组织协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