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生学习心理
来源 :考试网 2018-12-13
中《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感觉”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它们合称 5 大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是这 5 种。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一)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二)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这里指的是引起的新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人的感觉阈限越高,说明人的感受性越低。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感觉适应有很多,常见的如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适应和温度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由明到暗的适应叫暗适应,反之叫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2)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当某种感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受的补偿作用。例如,盲人失去视觉,听觉会更加灵敏。
(3)联觉
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所谓暖色调和冷色调即由此而来。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二、知觉的种类
(一)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 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如学生听课的知觉是由听觉、视觉、动觉等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听觉起主导作用。
(二)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方位知觉等。它是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也是人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与事物接触后逐渐形成的。对于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等特性有重要作用。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它和空间知觉一样,对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总是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物的。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有时还有听觉和肤觉的成分。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第二,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远近,也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第三,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运动或静止),也是影响运动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
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1)第一印象
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
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3)刻板印象
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
(4)近因效应
它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