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教学

来源 :考试网 2018-12-1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围绕学校课程开发而展开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统一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其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再次,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概括地说,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二,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第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备课又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有四种形式: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练习作业;各种实际操作作业。

  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内容:

  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

  2.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

  3.给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做个别辅导;

  4.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1.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题要求学生对教师规定的问答题、解答题做

  出答案。选答题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1)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另一类试题要求学生答出证明方法,定义、演算、造句等。陈述式试题要求学生较系统、完整的阐述人物、事件、原理或解决一个问题等,如写一篇作文、解释一个现象、分析一条哲理等。编制的好,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评分标准难掌握,易产生主观偏离。

  (2)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

  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测验的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学业成绩检查是要测量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技能,作为测量工具的试题就应和要检查的目

  标相关。

  (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3)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的测出学生掌握知

  识的真实情况。

  (4)测验的区分度,又被称为鉴别力,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测验对被试特质差异的区分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作过种种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早在约公元前 6 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19 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20 世纪 40 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5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这些不同观点,各有其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