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教育制度

来源 :考试网 2018-12-07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具体而言,教育制度应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一)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二)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 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三)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四)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第二节 现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它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完善,到 19 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1.双轨制(西欧)。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在 18、19 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是这种双轨学制。

  2.单轨制(美国)。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美国历史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中间型学制或是“Y”型学制,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末才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开始了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1.1902 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 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 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4.1922 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 1928 年对学制做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治结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间学制也有所变动。但是,由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