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摸底试题(五)

来源 :考试网 2017-09-15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D【解析】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3.B【解析】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4.A【解析】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权益的法律制度。

  5.A【解析】《教师资格条例》没有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规定。

  6.B【解析】B项是对学生的影响。

  7.B【解析】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受教育权。

  8.A【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9.D【解析】选举权一般是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享有的。

  10.C【解析】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是人身权。

  11.A【解析】“自知”是自我认知的意思,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文章主旨是想说明“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徐文长的“怪”只是作为论证这一主旨的一个例子而存在的;C项表述错误,“徐文长的字排第一”是“自知”;D项中“并不奇怪”的说法也不正确,文段开头即明确提出,“自知”与“他知”的不同是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故选A。

  12.B【解析】由“因此”一词可知,文段的重点应该是其后面的内容,即镇压言论的消极作用。故首先可排除A、D。C项表述有误,限制言论只能防止“深思熟虑的行动”,而不能防止“错误的行动”。故选B。

  13.A【解析】文段认为“在穷人得不到充分保护的资源语境下奢谈‘保护富人’是相当危险而诡异的”,是对“应该优先保护富人”这一观点的反驳,可见作者是反对优先保护富人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没有抓住“保护富人”这一论述主题。故选A。

  14.B【解析】这段文字采用的是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时,民众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进而由一般到特殊,推及到公共领域中的税负问题,说明税负是否沉重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税负的主观感受。故8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未体现“税负”这一论述主题,排除。

  15.C【解析】文段的意思是说不能“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要历史地看问题。要学会体悟历史人物所在的历史情境,而不是说应该“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C项既不是作者的本意,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故选C。

  16.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人们对市场竞争体制的接受度不同并不是文化差异问题,接着通过举例,从文化传统差异极大和文化类型相同这两种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驳斥文化决定论。最后一句点题,市场竞争体制的文化决定论缺乏说服力。故选C。

  17.D【解析】文段先说美国历史上没有皇帝,接着《旧金山纪事报》却说“君王驾崩”、“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这种写作手法很明显是在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一种好奇心理,想看看诺顿一世到底是何许人物。很自然地,作者接下来应该介绍“诺顿一世的传奇故事”,D项符合题意。

  18.C【解析】可以利用文氏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来解题。由题干画图可知,A、B、D三项都正确,甲和戊是全异关系,所以C项不能推出,故选C。

  19.C【解析】解释型题目。矛盾是:调查中该市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比例升高了,而最大的健身中心顾客数略有下降。A项指出统计存在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矛盾;B项说明健身中心顾客数量的下降另有他因,也可以解释矛盾;C项为真则说明矛盾确实存在,无法解释矛盾;D项说明可能其他的健身中心分流了顾客导致矛盾的产生,也属于另有他因,能够解释矛盾。故选C。

  20.A【解析】加强型题目。题干通过“小区使用防盗系统后盗窃事件发生率下降”得出结论“该防盗系统对防止盗窃事件起到重要作用”。A项通过与其他小区盗窃事件发生率的对比说明防盗系统的作用,加强了题干结论;B项削弱了结论;C项说明整体盗窃事件发生率都下降了,与防盗系统的使用无关,削弱了结论;D项说明别的措施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削弱了结论。故选A。

  21.D【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从“中国生产的汽车比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要便宜得多”推出“其他国家的汽车工业将失去一部分汽车市场,而这些市场将被中国汽车占据”。要使这个推论成立,则价格必须是购买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中国汽车和其他国家汽车的质量相似。即Ⅱ和Ⅲ是必须假设的。即使油耗相等,购买者也可能因为价格原因选择中国汽车,所以I不是必须假设的。Ⅳ若为真,则不能使题干推论成立。故选D。

  22.B【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由新增院士中官员的比例高得出结论:“官员身份”在院士评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A项官员是否能当选与“官员身份”是否起到作用没有关系,为无关项;B项说明当选院士中官员的增多与官员身份无关,削弱了结论;C项为无关项;D项说明官员身份起到了作用,加强了结论。故选B。

  23.C【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由“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应届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的对比”得出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更具有创业才能”。有无创业才能应看创业成功率而非创业人数所占的比例。C项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并非更具有创业才能,直接削弱论点;A项说明中国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所占比例少是另有他因,但不一定能削弱结论;比例与绝对数量无关,所以B项是无关项;D项挑战自我也与题干论证无关。

  24.D【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现象为“A市的图书销售量高于B市”,结论为“A市的居民比B市的居民更喜爱阅读”。A项从一定程度上削弱论点;B、C两项说明现象的出现另有他因,也削弱了论点;D项则加强了结论。故选D。

  25.C【解析】解释型题目。题干中的矛盾在于:专家发明了新的高仿合成皮草用于家居饰品,但对珍稀动物的捕杀活动没有减少。A、B两项都加深了题于矛盾;D项与题干矛盾无关。只有C项说明高仿皮草虽然用于家居饰品但动物皮草大多用于皮革服饰,很好地解释了题干矛盾。故选C。

  26.D【解析】“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

  27.D【解析】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8.C【解析】物权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指所有权,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种。

  29.B【解析】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一种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另一种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发行国债规模过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30.C【解析】总理事会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常设决策机构,在部长会议休会期间执行部长会议的各项职能。

  二、材料分析题

  1.(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幛的音口(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l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写作题

  【范文】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

  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没有负担的读书不会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也没有。还有,这里指的是轻装上阵,而不是无“装”上阵,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无“装”上阵的军队都不可能打胜仗。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可能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地走进中考考场,走进高考考场,除非到了取消了中考和高考的那一天。

  什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有人不太明白或不容易接受的话,那么,说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凡与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里就没有必要再作具体解释。

  “减负”与“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

  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什么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岂止是一个顽症,简直是一颗毒瘤,是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一日不得安宁。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个网友的一篇博文《云南百名初三学生放弃中考不足为奇》说:几日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数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今日又看到消息,云南潞西市轩岗中学的近百名初三班“差生”则被学校告知不必上课,学校声称学生自愿放弃中考,家长质疑学校不负责任。另外,同是云南省,其东南部某县,今年仅有l000余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该县总面积3888平方千米,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总人口45万人(2004年)。除县一中是一所高级中学外,另有一所高级职业中学,两所完全中学。其中县一中就有在校生3000余。仅县一中,每年要招20个班,即l000多新生。l000余的中考人数,就算是百分之百录取,充其量也只能满足得了其县一中的招生数额。其他两所完中又将怎么办呢?

  这仅仅只是一个省的状况,其他省份又如何呢?全国的情况又怎样呢?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凡懂得一点教育规律的人的都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里不敢说全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错,但是,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减负”已经到了不能再喊喊口号的时候了,实在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二、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的投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显然,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不算小。远的不说,就近的来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已是显而易见。

  学校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师资队伍壮大了,更多的农村子女也有学可上了,并且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带来的好处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自然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至少长期困扰着我们教育内部的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没有随之减轻,而且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升学率,即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有的地方甚至还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不会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高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

  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光喊口还号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经验证明,当一项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凭一阵风,虽在短暂时间内能有所见效,但热情过后,就会故态复萌,造成严重反弹,开始的热情越高涨,后来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顽症久攻不下,是毒瘤久割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

  3.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就是靠一线的教师,因此,在“减负”过程中扮演主角者理所当然是一线的教师。无论怎么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系铃人不只是老师。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刻反省。通过“增负”,有可能换来升学率的提高,但为此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多学生身心的被摧残,心灵的被扭曲。况且,好的质量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时间加汗水“增负”。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忠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外籍华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才日后出此成就。

  要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何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学的单位时间,很显然,不是40分钟以外的课堂,而就是40分钟本身。只能把希望在寄托在课堂的40分钟,所以,必须要在40分钟内作文章。按文件坚决取消周末和假期补课,这只是减负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取消补课并不意味就是完全“减负”了。如果观念不转变,还是抱旧有观念,40分钟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那么,说不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增负”。反正教师怎么做。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只要一句话“全是为学生好”,学生在无奈中,不会再说什么,家长在无奈中,也只能表示理解。

  三、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言而喻,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把学生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升学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型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减负不等于不需要刻苦,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轻负担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轻负担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即过重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倡导刻苦学习,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讲求教育方法,避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习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的观念,而且更是转变一种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我已经知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起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中小学教育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