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卷(二)
来源 :考试网 2017-05-18
中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数学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乘法交换律,鉴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内容。”
“我不同意!”一个调皮的同学突然回答。
“为什么?”老师问道。
“这部分知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在课外辅导班都学习过了;而且上节课您已经讲了一些关于交换律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一点,昨天晚上您也让我们预习了,我们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
老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大家有谁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一致举起了手。
于是这位老师说:“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来学习乘法交换律。”
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行为。(14分)
31.材料:
王老师在某小学任教20多年,他深受学生喜爱。为响应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求老师们要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张老师知道学校的要求后就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并联系了社区,让同学们到社区实践、参加社区文艺活动,同学们都掌握了“一技之长”。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2.材料: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选自卢新宁《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有删改)
问题:
(1)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4分)
(2)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有哪些文化后患?(10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善待,意思是友善地对待,好好对待。善待是友好的行事方式,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豁达的心胸襟怀。因为善待,我们的身心会更加愉悦,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我们的自然会更加美好……
以“善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