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三
来源 :考试网 2016-08-13
中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幼儿的心灵脆弱敏感,其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感染。为了避免幼儿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面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专家点拨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只要抓住了这.一点,这道题就不难选择。
2.A【解析】在解答儿童问题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注意安抚儿童情绪。
3.B【解析】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责任。教师和家长必须经常保持联系、进行沟通,以增进对幼儿的了解及弥补双方的不足。
专家点拨作答本题时,应了解家园合作,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本题中的D项具有迷惑性,“在园以教师为主,在家以家长为主”看似正确,实则否定了家园合作,故D项是错误的。
4.C【解析】儿童在4岁半的时候,还不能够按照事物的本质去分类,而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因此他拿出船的原因是认为牛、人、猪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
5.C【解析】儿童在使用形容词描述的对象中最早出现的是物体特征,例如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6.B【解析】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7.D【解析】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形成主要依靠的是情绪气氛的影响。
8.C【解析】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因而题干所说的幼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熟练背诵古诗是机械记忆。
“作答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题干中已经说明了“不理解的情况下”,而意义记忆、理解记忆和逻辑记忆都需要对所识记内容进行理解,故排除A、B、D项。
9.C【解析】幼儿园将自身环境与外界的家庭、社区等环境结合在一起,这体现了其对外开放的特点,坚持了开放性原则。
10.B【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是最初运动阶段。二、简答题
11.【答案要点】现代儿童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有:(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4)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6)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12.【答案要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去欺负别人,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3)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暴力影视片、武打片、暴力电子游戏都会增强孩子的攻击性。
专家点拨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知识,如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等,在考试中经常以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三、论述题
13.【答案要点】幼儿的思维是在同周围现实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一方面,要针对幼儿思维的特点去组织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
(1)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征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思维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不精确,概括的外延不适当。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易于理解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
(2)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能否对事物进行思考、是否有思考的积极性,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组织的活动能否成为幼儿的问题情境,这与问题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发展。
(3)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由于提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表现,因此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提问,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气氛,培养幼儿思维的热情。
(4)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其次,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再次,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与教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水平过渡,并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最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认识的兴趣,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四、材料分析题
14.【答案要点】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及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的打架行为,教师调解时的问话是指向攻击幼儿、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方法是通过移情,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的错误,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
然而,教师关注的只是被攻击幼儿的伤势以及教给攻击的幼儿“打人不对”的道德观念,但没有教给他们体现这种道德观念的合适的途径,没有体现尊重儿童个性、力求公正的观念。其实,对幼儿打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懂得进攻或只懂得退缩,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攻击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如果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面对冲突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否则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
“本题要求考生判断材料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明确问题后,可再细读材料,并概括出材料中的大致情节:乐乐由于自己的小汽车被撞了而咬了“肇事者”壮壮,老师见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乐乐,并让乐乐向壮壮道歉。从中可以看出,该教师发现幼儿发生冲突时,并不是询问原因,而是进行了简单草率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可知,该教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15.【答案要点】在这个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替代自行车,来实现他“摸特等奖”的情节构思。幼儿能够成功地以物代物,反映了幼儿象征思维的发展。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号抽象的意义。而教师以角色身份对洋洋所选择的替代物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椅子不像自行车,试图引导幼儿按真实的样子加以改装,结果阻碍了幼儿的游戏想象,中断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情节,因此这种干预是不恰当的。
五、活动设计题
16.【参考设计】
有趣的萝卜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述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从而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信号音乐;小兔绒玩具一只;实物萝卜、空篮子、萝卜食品每桌一份;教师小结用的萝卜一份;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食品每桌一套,萝卜小制作2~3件。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对《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利用小兔绒玩具宣布小兔带来的喜讯。
2.简单介绍观察萝卜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萝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萝卜长的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萝卜小结萝卜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
1.要求:小兔收了那么多萝卜,我们能不能帮它把这些萝卜分分类呢?(小朋友按萝卜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萝卜送到小兔家。
(四)游戏体验
1.商量讨论: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萝卜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赏编好的《萝卜歌》,再通过唱一唱、演一演体验萝卜生长的乐趣,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
(五)品尝交流
1.联系实际讲讲萝卜的用途(吃法及营养)。
2.幼儿品尝萝卜食品:边吃边讲萝卜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3.教师小结萝卜的不同食用方法及营养,提醒孩子要爱吃萝卜、多吃萝卜,才能更聪明、更健康。
(六)活动延伸
用萝卜制成的玩具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幼儿动手尝试制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