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9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第一章第二节

来源 :考试网 2019-02-13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格结构理论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要何时得到,就得何时得到。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处在潜意识之中。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使个人与能真正满足其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必须通过自我的介入。因此,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是理智的,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它可以用于除消除满足本能之外的其他目的,发展如感知、注意、学习、记忆、推理和想象等。自我是人格的实际执行者。

  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它像一个道德监督者,告诉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超我在 5 岁左右开始发展,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分别掌管奖与罚。自我理想是儿童因奖励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骄傲和自豪;良心是儿童因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内疚或羞愧。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 5 个阶段: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 岁)、性器期(3~5 岁)、潜伏期(5~12 岁左右)、生殖期(11 或 13 岁开始)。

  (1)口唇期

  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婴儿会时时将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即使他并不饥饿。口唇期又分为初期和晚期。在口唇初期(出生至 8 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的吸吮与吞咽活动。在口唇晚期(8 个月至1岁),此时婴儿长了牙齿,快感主要来自撕咬和吞咽等活动。从出生到成年以后,出现的因吸吮或咬东西(如吸奶嘴、吃指头、咬铅笔、嚼口香糖等)的愉快,或抽烟、喝酒、贪吃等,都是口唇快感的延续。

  (2)肛门期

  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区域(包括尿道口)的感觉使儿童产生愉悦。儿童以排泄或玩耍粪便为乐。这一时期,应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使儿童学会控制排泄过程,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3)性器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到两性器官上的差异,抚摩生殖器(手淫)可产生快感。这一时期的性感区是生殖器。前生殖器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的父母一方的恋爱。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由于爱母便仇父。男孩对母亲的性爱称为恋母情结;女孩的爱情对象是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于一边,称为恋父情结。儿童希望自己取代同性父母一方。由于儿童惧怕自己的同性父母一方的惩罚,便必须压抑这种情结,而被迫与他们认同。此时,超我便产生了。继而在认同同性父母一方的过程中,形成与各自性别相符的价值观和性格。

  (4)潜伏期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超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例如学习和体育等。其性欲对象为年龄相仿的同性别者,并有排斥异性的倾向。总之,6 岁以后,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现象。

  (5)生殖期

  这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个体在经历短暂且风平浪静的潜伏期后,青春期的惊涛骇浪就来临了。女孩约 11 岁,男孩约 13 岁开始,随着性的成熟,性的能量像成人一样涌动出来,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此时性欲对象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同性朋友,而是异性,而且希望与之建立两性关系。在本阶段,青少年努力摆脱成人的束缚,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就不免与成人产生摩擦。生殖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多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

  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历史、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影响而受到批判。 (二)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同时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他的著名理论是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也称“危机”,如果成功的解决了危机就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 岁)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 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此时的儿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反复使用“我”、“我的”

  等字眼,凡事想亲历亲为,表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但是,成人(尤其是教养者)不可能允许儿童为所欲为,而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要求他们。如果儿童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羞怯和疑虑。本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认为,所谓意志就是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抑制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顺利度过本阶段,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个人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 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他们积极地检验各种限制,确定什么是允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性别差异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本阶段中,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发展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获得“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如果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现受到成人的嘲笑和挖苦,他们就会产生罪疚感,丧失自信心。第四阶段:学龄期(6~12 岁)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

  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因此,勤奋感对自卑感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学业的成功、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同伴的接纳都可以使儿童产生勤奋感。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能体验到“灵巧和智慧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即能力的实

  现。如果儿童的表现不能合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本身不被同伴接纳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体验到自卑感或无能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 岁)

  青少年因为生理的急剧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埃里克森强调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其发展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里的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理想和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的内在自信等各方面的协调整合。

  同一性的建立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然而同一性的发展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如果青少年在本阶段未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获得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同的、令人反感的角色)。很多青少年往往痛苦地发现他们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决断,无力持续承担义务,于是他们便进入了“合法延缓期”,以缓冲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在这期间,他们需要为日后的发展作充分的准备,比如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服兵役、经历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工作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寻求同一性的方式。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青少年会体验到忠诚的实现,即尽管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也会忠于自己的内心誓言。这样,青少年最终能忠诚地献身于社会和职业。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 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经历了第五阶段,青年男女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建立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青年如果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那么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青年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乱婚。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 岁)在本阶段中,个体已经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而且他们也非常关心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在埃里克森看来,他们进入了繁殖对停滞的时期。此时,相应的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 岁以后)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发展任务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作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埃里克森认为,拥有幸福生活,对自己持满意态度的人,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自我是整合的,体验到生活的美满和人生的完善,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即智慧的实现。而那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太多遗憾和空白的人,则因无法重新选择而体验到深深的失望和厌倦。当老年人感到失望和厌倦时,应当面对现实,从另一角度去总结自己的人生,努力获得自我整合感。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加入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64803166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