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一)
来源 :考试网 2020-10-20
中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反映的是教育是“化民成俗”的关键。这正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因此,答案为A。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昆体良的代表作,昆体良的代表作在西方的影响很大,正如米尔顿的评价一样。昆体良的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因此,答案为B。
3.A。【解析】洛克的绅士教育体系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体系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英国传统“公学”的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以洛克为主要代表的绅士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教育学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因此,答案为A。
4.A。【解析】教育的起源论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等。题目中的表述反映的是生物起源论,因此,答案为A。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问题。题目中的教育方针是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对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的肯定。因此,答案为B。
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叶澜是在富勒和布朗的关注阶段论的基础上,以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关注对象的转移为依据来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其理论被称为“自我更新”阶段。因此,答案为B。
7.D。【解析】宋初,识字教材主要有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凡将篇》和《急救篇》。宋代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从宋代至民国初年,最流行的儿童识字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因此,答案为D。
8.D。【解析】校长负责制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小学稳定的领导体制是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认的。《纲要》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答案为D。
9.D。【解析】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因此,答案为D。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www.ntce.com版权所有
10.B。【解析】选项A为干扰项。教育文献的等级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其中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为一次文献。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等,被称为二次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年度百科、专题研究报告等,被称为三次文献。因此,答案为B。
11.D。【解析】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程度的量数,如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的地位的量数,如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等;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的量数,如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因此,答案为D。
12.C。【解析】问卷的形式有开放式、封闭式和综合式。其中开放式也称非结构型问卷;封闭式也称结构型问卷;综合式也称半开放式或半封闭式问卷。因此,答案为C。
13.D。【解析】行动研究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是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长柯利尔为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这是行动研究最早的尝试。随后,科特·勒温把行动研究直接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20世纪50年代,考瑞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标志着行动研究被第一次系统地引入到教育中来。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因此,答案为D。
14.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建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答案为C。
15.D。【解析】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答案为D。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在中国,长期将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同使用。实际上,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联系: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学校教育系统通过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2)区别:
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话语,是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政治学的范畴,主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的要求。
②教育目的着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的规定,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的,指受教育者个体。教育方针反映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指向的是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
③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当前教育工作必须落实的要求,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一般而言,教育目的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方针而实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常常将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等同使用,但教师不能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答案要点】
学校效能不仅指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还包括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指向学生,还指向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等复杂体系。因此,学校效能的概念正在不断地复杂化、多元化、动态化,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校效能分为:
(1)指向内部的学校效能。关注如何提高校内各种行为的有效性。
(2)指向外界的学校效能。关注相关人士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及教育的公众责任。
(3)指向未来的学校效能。关注学校未来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学校效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回答学校效能的分类,还要回答学校效能的定义。
【答案要点】
从“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点有:
(1)克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2)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简便易行,易为中小学教师掌握。
(3)有利于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它的缺点有:
(1)更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解决宏大的理论问题。
(2)不能对研究的外部效能有过高的期望。
(3)教师需要了解教育科学理论以及教育研究方法。
(4)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者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解析】
教育行动研究是适合教师针对日常教学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教育研究而采用的方法。它是现在学界和实践界比较倡导的研究,因此教师需要明晰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缺点。这正是本题的主旨。
4.【答案要点】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白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传统的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课程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模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的要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