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考试题(7)
来源 :考试网 2020-09-02
中1.答案:A。【解析】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
2.答案:D。【解析】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答案:B。【解析】奖惩是中小学品德评价的一种方式。
4.答案:A。【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5.答案: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6.答案:B。【解析】学习化社会的标志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这要求实施终身教育。
7.答案:D。【解析】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95%P2 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了合适的教学.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
8.答案:C。【解析】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
9.答案:A。【解析】敢于承担责任是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之一。
10.答案:A。【解析】考查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11.答案:A。【解析】前运算阶段(2~6、7 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12.答案: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这两句话意在强调评价时的基准,属于相对评价。
13.答案:B。【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影响。
14.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15.答案:C。【解析】题干是典型的趋避冲突。
16.答案:C。【解析】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17.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18.答案:C。【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19.答案:C。
20.答案:A。【解析】考查问题导入的含义。
21.答案:C。【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双基”,即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2.答案:A。【解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23.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24.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25.答案:B。【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6.答案:A。【解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27.答案:C。【解析】校园文化是为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28.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符合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要求。
29.答案:B。【解析】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30.答案:C。【解析】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表象思维,但是由于其思维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还无法完成绘图这种活动。因为路线图的绘制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或方位去描绘就能实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 7。l2 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地图即是通过心理表象来进行绘制的: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因此选 C。
31.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3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33.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34.答案:B。【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35.答案:C。【解析】该学生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该行为没实现则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无法克服该陋习。故对其要重点培养道德意志。
36.答案:C。【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37.答案:D。【解析】考查悬念导入的含义。
38.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39.答案:D。
40.答案:A。
41.答案:D。【解析】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42.答案:B。【解析】人类教学手段的演变顺序依次是口耳相传、文字材料、直观教具。
43.答案:C。【解析】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44.答案:C。【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45.答案: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46.答案:A。【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47.答案:C。【解析】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48.答案:D。【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能否: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49.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50.答案:A。【解析】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