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四)

来源 :考试网 2018-12-21

  热点关注:2019年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VIP班5大经典课程:精讲班+模考内训班+习题精析班+真题解析班+面试精讲班对考试考核形式要求及流程进行全面介绍送6类特色学习资料,笔试试题、复习重点,全线解答!

  不想错过教师资格证面试备考?考试交流?欢迎加入教师资格证学习群号:879169238。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抑或  扫码进群

赶紧扫描下面二维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2.D【解析】神经系统是各器官系统中发育最早的。

  3.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8—10 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题正确答案为 C。

  4.A【解析】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学生的学习性、探究性活动为主体,其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重视知识的高度整合性。在小学阶段典型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有低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一些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5.D【解析】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师教学前硬件、软件和教学环境的准备状况。

  6.D【解析】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7.C【解析】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这与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有关。(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故本题选 C。

  8.B【解析】“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9.C【解析】21 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10.B【解析】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D【解析】小组活动或竞争性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运用中记住英语材料。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或竞争性活动时,要以活跃气氛为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能够记住英语材料。

  12.C【解析】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成长的场所自然是课堂。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而逐步成长的。

  13.A【解析】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4.B【解析】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室式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问题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

  15.B【解析】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学习英语的 48 个音标的发音最初常常受到干扰。

  16.C【解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3 岁到 11、12 岁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结果是社会自我的形成。这一阶段,儿童通过在家庭、幼儿园、学中的劳动、游戏和学习活动,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逐渐获得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这一阶段,儿童主要形成社会自我,即多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团体角色、学校中的角色。但此时儿童尚未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相当低下。

  17.D【解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匹配一致原则。确定此项原则的依据包括:(1)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媒体、策略的控制作用;(2)教学内容、媒体、策略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3)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18.D【解析】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一旦发现学生在语音、语调、语法上有什么差错,就马上打断、纠正,这种见错就纠,甚至打断学生的对话的方式,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了学生的完整表达,而且长此以往,学生考虑与担心的是自己的句子有无语法错误,过多的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差,语音、语调不标准,怕开口,缺乏自信心,渐渐就会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能沟通达意的情况下,不必凡错必纠。19.C【解析】文学艺术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对美的鉴赏、创造能力为主要

  目的。

  20.A【解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课时。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思想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它一般是结合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件组织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英雄人物报告会、慰问革命前辈、祭扫烈士墓、瞻仰名人故居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科学技术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办学条件和社会资源,举办各种科普知识讲座、参观科技展览、组织各种科技小组活动,组织“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3)文艺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文艺爱好和兴趣,开展一些诸如文学写作、朗诵、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刺绣和创作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有一定特长的人才。

  (4)体育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学校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诸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爬山、滑冰、棋类等方面的训练和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的品德,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有体育特长的人才。

  (5)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志愿服务劳动,如绿化校园,拥军优属,慰问、照顾孤寡老人、残疾人,维护交通秩序,公共场所卫生清扫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和他人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2.【答案要点】

  (1)从教学进程来分,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2)从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分,可分为通过学生视角的反思、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通过

  同事或专家视角的反思、通过阅读学习视角的反思和通过家长视角的反思等。

  (3)从依据写作方式来分,可分为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育自传(传记)、教学随笔等。

  3.【答案要点】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开始有所表现,但还只是初步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一般是外在而且明显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鲜明的,直接表现在稚嫩的面孔上。小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中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无论是集体性的还是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深刻和稳定。意志力是克服困难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意志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小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常有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提示,需要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提供锻炼意志力的机会。小学教师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既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未来社会的公民和专门人才都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心理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显然,磨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4.【答案要点】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可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5.【答案要点】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

  (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

  (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 课等);

  (3)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

  (4)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 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两个教学过程显示了问题对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一”虽然采集了土壤样本,提供了学生研究的实物,而且似乎比学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缺少的恰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东西——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有极少的一些泥土,同时关于对土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无问题学习。因此,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或是随教材而动,活动的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在动手,也在观察,但研究味太淡,能动性很弱,学习活动变得机械而无生气了。 “教学二”则非常关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教师非常清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给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时空条件——对真的土壤世界的亲密接触。真切的感知产生真实的问题,形成真的探究动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师没有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把学生的问题置于一旁,请学生研究教材中或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黑板上的许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定了可以在课堂上研究的、对于进一步认识土壤又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的研究活动与其问题和需要基本一致,使研究活动进入学生的真实世界。

  (2)科学课不只是在教室、实验室里,教室外有广阔的科学探究天地。两节课都有土壤实物样本,但“教学一”学生眼里的样本只是样本而已;而“教学二”中学生透过样本,可以看到真实的土壤世界。室外考察中,学生在掘、看、摸、闻中,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全身

  心地感受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于是一个个意外的发现被记录下来,一个个不解的疑问产生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

  中展开。

  (3)情感体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必要因素,应当融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二”与传统常识教学的不同之处是,整个研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获得有关土壤的一些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让学生亲身投入土壤的研究活动,让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体验一份独特的感受,这更有意义。而“教学一”显然缺少这种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缺少真实感受,缺少了解土壤、研究土壤的欲望,感情投入极少,几乎是一系列纯认知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大打折扣的。

  2.【答案要点】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位老师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识都是让学生

  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四、教学设计题

  【答案要点】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小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传授新知: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2.(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引导:正方形是由 4 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 c= 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 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 4 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 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 4 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 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板书:3 倍多一些。到底是 3 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介绍圆周率

  1.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小结:早在 1500 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民族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

  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π≈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推导公式

  1.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如果用 c 表示圆的周长,表示 d 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7πd)只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出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热点关注:2019年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VIP班5大经典课程:精讲班+模考内训班+习题精析班+真题解析班+面试精讲班对考试考核形式要求及流程进行全面介绍送6类特色学习资料,笔试试题、复习重点,全线解答!

  不想错过教师资格证面试备考?考试交流?欢迎加入教师资格证学习群号:879169238。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抑或  扫码进群

赶紧扫描下面二维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