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教学实施

来源 :考试网 2018-12-16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育包含了教学,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包括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智体美劳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我国中学教学原则(重点)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直观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的种类: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2、贯彻此原则的教学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教具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三)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四)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基于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含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讲授法与注入式教学

  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导致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效率低

  (二)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不利于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不利于因材施教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分组教学

  1、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2、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

  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指教师不再上课面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五)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和个别教学(40%)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二、教学模式

  (一)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

  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布卢姆创立

  “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 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发现学习模式。

  2、程序教学模式

  斯金纳

  3、发现学习模式

  布鲁纳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

  5、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教法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

  1、观察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是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必要条件,包括内容效度、预测效度、同时效度和构想效度。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第六节 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因。

  (一)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学习内驱力,包括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他将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通常这种动机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会逐渐转化为自我提高动机。

  (二)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以进一步分为: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激发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是线性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六、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观点: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重点)

  代表人物:马斯洛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观点: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在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

  观点: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趋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如果很容易获得成功,反而会减低他的学习动机。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挑战性。

  (四)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归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注意六个因素的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等因素。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七节 学习方式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重点)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资源利用策略

  。

  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知识类型的分类

  (1)根据认识深度的不同: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根据概括水平的不同: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3)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静态)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动态)

  2、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①操作定向

  ②操作模仿

  ③操作整合

  ④操作熟练

  (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①原型定向

  ②原型操作

  ③原型内化

  热点关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2018下半年成绩查询常见问题

  2019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成绩合格线是多少?

  考生必看!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考时间及面试流程

  2019年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VIP班5大经典课程:精讲班+模考内训班+习题精析班+真题解析班+面试精讲班对考试考核形式要求及流程进行全面介绍送6类特色学习资料,笔试试题、复习重点,全线解答!

  不想错过教师资格证面试备考?考试交流?欢迎加入:QQ群号:856953063。2018教师资格证 抑或  扫码进群 赶紧扫描下面二维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