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提升练习(八)

来源 :考试网 2020-11-13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灵魂,这种爱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2. D【解析】《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在《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四章第三十二条、三十四条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作了概括性的规定。

  3. C【解析】《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4. C【解析】教师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也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5. D【解析】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6. C【解析】班主任的真挚的爱心与高尚的师德不只是用做大事来体现,更多地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小事中。

  7. B【解析】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8. D【解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务设有:三级教师 、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

  9. D【解析】作为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等等。但他不具有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的权利,这样就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0. C【解析】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

  11. B【解析】《罪与罚》是俄国 19 世纪中叶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12. B【解析】在我国古代交友中,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13. A【解析】我国古代做衣服,麻后来逐渐被棉花所取代。

  14. B【解析】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我国的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15. A【解析】“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16. C【解析】《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

  17. C【解析】体积最大和质量最大的都是木星。

  18. C【解析】诗歌着重于抒情,这是区别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主要特点。

  19. A【解析】《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弟子所收录的。

  20. A【解析】美国的“阿波罗 8 号”于 1968 年 12 月 24 日 4 时 40 分到达了月球的背面,最先到达月球的是美国人。

  21. C【解析】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血液流经肝脏时,一些有害物质可被肝脏产生的酶进行分解。

  22. B【解析】《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借由童话荒诞不经的表现手法讽刺君王昏庸、骄奢淫逸的故事。

  23. B【解析】把一个纸质文稿转换成可编辑的电子稿,即文本文件,如果用录入的方式可能操作量过大,最好的办法是将其转换成图片,再用汉字识别软件将字“抠”出来,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24. B【解析】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

  25. A【解析】在《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理性,贝阿特丽丝代表信仰;前者是古希腊时期的先贤,后者是作者的精神爱恋。

  26. A【解析】童话中的幻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和思维活动。

  27. A【解析】京剧是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28. D【解析】Windows XP 中,当屏幕上有多个窗口时,活动窗口是有一个标题栏颜色与众不同的窗口。

  29. A【解析】食物烹调过程中热量是由里向外传递的烹调方式是微波加热。

  二、材料分析题

  30. 【答案要点】该案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争占学生时间”,“其他教师都不与王老师同班”折射出王老师有争占学生时间之嫌。造成这一问题的元凶就是快速便捷的分数评价观。学校必须摒弃成绩唯一的评价观,建立平时教学绩效与年终考试相结合的评估与奖励机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全等同,关键要让教师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大胆地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摆脱“防御性教学”的束缚。

  31. 【答案要点】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教师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师最终的成绩。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是在展示自己,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该教师应及时认识到自己平时的不当之处,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规范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真正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

  32. 【答案要点】问题(一):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问题(二):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三、写作题

  33. 【参考例文】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价值和精神生活保持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再次,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