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试题1
来源 :考试网 2019-04-26
中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
问题。
30.材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小浩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小浩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小浩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小浩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
从教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陈老师的看法。(14分)
31.材料:
被称为“范跑跑”的人名叫范美忠,他是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一名教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不顾学生自己先逃命,是最先逃出教室的。而且事后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些不恰当的言论,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考虑学生是否危险……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14分)
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中已经提出了有关存在的问题。早期的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事物和现象的涌现、显露,即一种存在着的过程。从柏拉图开始,这种观点被偏离了,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对存在的探索当成一门独立学科。对存在的询问进一步被归结为对存在者的本质的探讨,即以存在者来遮蔽或者说是代替存在。到了近代,笛卡尔通过二元论,被存在者遮蔽和替代存在的情况进一步被固定下来,即把一切存在当作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么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将其当作无需加以追问的事实。尽管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没有正面作答,但是他们都趋同于某种具有规定性的、对象化了的存在者上,这样他们就将存在者的研究混淆和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究其根源,哲学家们错误地只关注存在者而撇开了具有始源意义的存在,致使他们对存在者的论述失去了根基。然而,海德格尔却巧妙的找到了这个根基:通过“此在”来彰显“存在”的意义。“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规避了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提问方式,他不再是从存在本身出发去追问“存在”是什么,因为这种追问“是什么”的方式本身就已经使“存在”遮蔽或者远去。他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让存在的意义自身显现,再按照存在本身的显现揭示其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人们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但是一般的存在者都无法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比如动、植物。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的问题,揭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因此,海德格尔给了人这个独特的存在者一个专门名称—此在。(dasein,亲在或纯在等)。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的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第二,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第三,存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其他一切存在者存在的领会。死亡概念是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中一个关键的概念。“死是人生的终结,是使此在失去其本身的东西。然而死又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死并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了的东西。但我们经常会经历到他人之死。这一“经历”似乎使死亡变成了某种“客观上”可以通达的经验。或者说,补充此在的整体性分析――既然我是此在,他人也是此在,那么对他人之死的经验顺理成章地可以成为“此在”的经验,即我的经验。在海德格尔看来,逃避死亡恰恰表明死亡是“存在”的。此在日常在世以沉沦的方式逃遁,这反而证明了:“连常人本身也一向已经被规定为向死之在了;即使它没有明确地活动在一种‘想到死’的状态中也是这样。即使在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此在的本旨也始终在于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能在,即使其样式是为一种针对其生存的最极端的可能性的无动于衷而操劳也罢”。 如以上所简述的,海德格尔对死亡所作出的生存论解释,不仅使此在作为本真能在和整体能在成为可能,从而也崭露出此在作为基础存在论的优先地位去彰显存在所具有的启明作用,而且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更对沉沦于“常人”之境的此在产生惊愕、震惊之感,可以称得上是重生,迫使此在进入本真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及其意义的设定。
问题:
(1)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根本性的错误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死亡概念是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中一个关键的概念?(10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小学不少于800字,中学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