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课堂管理
来源 :考试网 2019-01-11
中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型(民主)、监督型(专制)
(二)班级规模 越大越难管
1)越大,情感纽带越弱
2) 管理阻力越大
3) 成员间交往频率越低
4) 容易形成非正式小群体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规范和凝聚力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 活动的难易;
二 竞赛动机的激发;
三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 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2、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支持
2)中间型 引导
3)消极型 改造
4)破坏型 制裁
三、群体动力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勒温 最早研究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帮助学生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形成 认同感
3、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加入群体,以加入群体而自豪 归属感
4、当学生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给予鼓励 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谢里夫 群体规范形成的三个阶段:
1、相互影响
2、出现一种优势意见
3、因趋同导致评价、判断、行为一致
群体规范对学生形成群体压力。
从众的原因:
1、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
2、避免受非议与排斥
(三)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分三种类型:
积极、消极、对抗
勒温 教师领导方式的分型:集权型、民主型、放纵型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
1.吸引与排斥
影响因素:距离远近、交往频率、态度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影响结果:人缘好的、被人嫌弃的、遭受孤立的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2.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低
2.集体促成的纪律 |
3.任务促成的纪律 |
4.自我促成的纪律 高 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日常行为规范
3.学生座位的分配 既有效控制又促进正常交往
(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动静结合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