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的学习
来源 :考试网 2019-01-10
中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1、 感性知识 可分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反映
2、 理性知识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指向心智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做什么、怎么做 指向操作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词汇不仅包括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图表、图像等,及事实性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等)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两种形式:
1、派生类属学习 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特例或例证,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哺乳动物—》鲸
2、相关类属学习 新知识从属于原有知识某一观念,但不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比较困难 (新旧观念并列)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知识的迁移)三个阶段。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
实物直观 |
.模象直观 |
言语直观 |
优点 |
1、 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贴近生活,容易实现并发挥作用 |
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杠杆原理),扩大直观的范围(地图缩放)
|
1、 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的限制 2、 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
缺点 |
1、 难于突出本质要素 2、 有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如植物生长缓慢 |
是实物的模拟,与实物有差异 |
不如实物、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模象优于实物 先模象,获得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实物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1、定观察目标,观察指导,观察程序
2、直观结果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3、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以词为主或以形象为主)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必须满足一定强度,应突出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
(2)差异律。 差异越大,区分越容易
(3)活动律。 活动对象较之静止对象更易被感知
(4)组合律。 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状相同、颜色一致,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所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
(2)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观察程序
(3)观察后做观察记录,促进学生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认真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主观能动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抽象程度
1.感性概括
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肯定例证)和反例(否定例证)
正例 传递 最有利概括的信息
反例 传递 最有利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
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常见错误:
(1)把一些事物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
如鲸生活在水里,鲸是鱼
(2)概括中人为添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认为垂直或水平的线是直线,倾斜位置的线不是直线
3.科学地进行比较
同类比较 共有特征
异类比较 区别与联系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
直接记忆 输入的原始信息,5-9个组块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进程
德国 艾宾浩斯 最早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用重学法(节省法)来检验记忆效果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条件反射 不强化
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 占统治地位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 前抑后
倒摄抑制 后抑前
两端记得牢,中间记得慢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以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
积极遗忘新旧辨析不清,记忆错误 消极遗忘
4.动机说
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也叫压抑理论。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 记忆和思维结合,调动认知结构接受新材料
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例、做出推论、联想等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组块方式主要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
(四)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最好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减小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薄弱点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