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学习动机
来源 :考试网 2019-01-05
中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即学习驱力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 (最高层次)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赢得地位和尊重)
附属的内驱力 (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 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关联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在需要(求知欲) 外部诱因(父母奖励)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P58 表4-1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表扬 正强化
惩罚 负强化
强调外部强化,忽视个人主动性,适合低幼儿童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成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 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的价值: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通过榜样 自我评价、监督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学习效果好,动机就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直接发生途径; 原有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发生新的学习需要
间接转化途径。 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中等难度问题情境,遇到“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教师须
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联系
2、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
3、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多种多样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美国 耶克斯 多德森 P67 图
易题紧张 难题放松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