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简答模拟试题1

来源 :考试网 2019-04-27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

  2.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原始

  二、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使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摆脱宗教,走向世俗化;

  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7.班级授课制

  三、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六、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秩序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经科学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七、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八、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十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十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

  (1)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2)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十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4年真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十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为政治服务;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十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十六、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造

  十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十八、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十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明:

  第一,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第二, 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

  第三, 教育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十二、素质教育的内涵(2013年真题)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二十三、素质教育的内容

  (1) 政治素质教育

  (2) 思想素质教育

  (3) 道德素质教育

  (4)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 身体素质教育

  (6) 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二十四、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十五、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 生理成熟期提前;

  2. 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3.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 心理问题增多

  二十六、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有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

  (2) 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 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

  (4) 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5) 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

  二十七、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崇高的职业道德

  2. 先进的教育理念

  3. 合理的专业知识

  (1)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

  (2)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

  (3)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

  (4) 精湛的专业能力

  (5) 强壮的身体素质

  (6) 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心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

  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十、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1. 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

  3.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1) 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2) 个人行动研究

  (3)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4) 同伴交流与合作

  (5) 跳出教育谋发展

  三十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 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2)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1.教师: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和尊重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三十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三十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1.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 过程上的实践性

  三十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 思想政治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

  5. 社会公益活动

  三十五、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 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等。

  (二)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三) 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三十六、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 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 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 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三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三十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三十九、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立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十、教育研究的意义

  1. 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 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加入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538732061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