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重要考点整理14

来源 :考试网 2016-04-26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地位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学生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同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虽然尚未进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的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儿童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抹杀学生的特殊性,而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与行为标准。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向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是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安排有极大的关系。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