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如何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方法。典型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rn Maslow)在1943年就首先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以此闻名。他认为人类行为有着最独特的性质:爱、自尊、归属感、自我表现以及创造力,从而人类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马斯洛建立了一个需要层次理论,图11-4就是该层次理论的基本结构,是一个5层的金字塔结构。
该理论以金字塔结构的形式表示人们的行为受到一系列需求的引导和刺激,在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的需要,才能达到激励的作用。
(1)生理需要:对衣食住行等需要都是生理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不致失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一般不追求更高层的需要。
(3)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交往(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4)自尊的需要:指自尊心和荣誉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想获得更大的空间以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底层的4种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会、自尊被认为是基本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如下的三个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其行妁,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影响其行为(也就是:已被满足的需要失去激励作用,只有满足未被满足的需要才能有激励作用)。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从低到高排成金字塔形状。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他工作的动机。
项目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需要理解项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需要等级,并据此制订相关的激励措施。例如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公司的新员工或者新到一个城市工作的员工可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满足他们的归属感的需要,有些公司就会专门为这些懂得信息技术的新员工组织一些聚会和社会活动。要注意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层次和需求种类。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
第一类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这些因素是与工作环境或条件有关的,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个人生活、管理监督、人际关系等。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意感。但即使保健因素很好时,也仅仅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无法增加人们对工作的满意感,所以这些因素是无法起到激励作用的。
第二类是激励因素(Motivator),这些因素是与员工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是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发展机会等。当激励因素缺乏时,人们就会缺乏进取心,对工作无所谓,但一旦具备了激励因素,员工则会感觉到强大的激励力量而产生对工作的满意感,所以只有这类因素才能真正激励员工。
3)期望理论
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多·弗罗姆(Victor Vroom)于1964年在其名著《工作与激励》中首先提出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关注的不是人们的需要的类型,而是人们用来获取报酬的思维方式,认为当人们预期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预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人们就会采取这一特定行动。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1)目标效价,指实现该目标对个人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个人来说很有价值,个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就低。
(2)期望值,指个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个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个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计算机软考网络管理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1套)
[网络管理员]2017年2月8日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试卷及答案汇总(17套)
[网络工程师]2017年1月31日2016年下半年软件水平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考试动态]2017年1月3日2016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证书领取时间
[考试动态]2016年12月1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7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通知
[考试动态]2016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