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杜甫诗三首
来源 :焚题库 2018-06-24
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甫诗三首
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巧妙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史诗"。这三首诗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学习时要用心把捏诗作风格的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回答课后练习第一题。
参考答案:
1.同意。从课文构思来看,这首诗的主人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以看出,老妇的"致词"全是吏逼问出来的。
2.我赞成第一种观点。这句诗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3.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涉及考点
初中语文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第二章、阅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