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来源 :焚题库 2021-05-13
中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野蜂飞舞》
教学任务:学习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附:教学材料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名曲之一。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其中第三幕第一场为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两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由于此曲的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
参考答案:【参考设计】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层次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探究、讨论等方式,分析乐曲的特点,尝试乐曲结构的听辨并随乐哼唱,提高对管弦乐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认识管弦乐器的音色,能够从表现手法、速度、节奏等方面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表现手法、速度、节奏等方面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乐曲的表现手法与管弦乐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大赛的片段,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片段中,斗琴涉及的乐曲是什么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段乐曲是《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名曲之一。从而引出课题。
3.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诙谐幽默的乐曲吧!
(二)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管弦乐曲《野蜂飞舞》,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并提问:乐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带给我们情绪激昂的感受。乐曲描绘了野蜂飞舞时的动态和气势。乐曲忽强忽弱,如同野蜂在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高时低地飞舞,充满了情趣。
【设计意图】教师播放乐曲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获得对乐曲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再次播放《野蜂飞舞》,提问:乐曲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野蜂飞舞时的样子?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乐曲是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三十二分音符半音阶开始,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两个坏人的情景。
2.教师让学生聆听乐曲,提问:乐曲的速度与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的速度极快,带有炫技的特点。节奏紧密,节奏感强。由于此曲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
3.教师让学生再次聆听乐曲,提问:该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对表现音乐形象有什么帮助?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主奏乐器是小号。我们通过欣赏作品可以听出它的高音区强劲有力,穿透力很强;中音区饱满有力,清澈透明;低音区音响稍显粗糙。小号的音色有助于表现嗡嗡飞舞的野蜂振翅疾飞、上下盘旋、四处活动的形象。
4.教师播放《萨旦王的故事》歌剧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在歌剧片段中起到的作用,并随乐哼唱旋律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问题引导与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乐曲的手法、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以及主奏乐器及其音色,是如何帮助表现音乐形象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体验与表现音乐,增强听赏乐曲的兴趣。学生随乐哼唱,能够培养其乐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播放管弦乐《幽默曲》,把学生分成两组,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方面,对比分析管弦乐《野蜂飞舞》和《幽默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2.教师总结:从以上两首管弦乐曲,我们可以感受到管弦乐表现力强,色彩丰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有着更全面的诠释。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两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管弦乐的认识,感受管弦乐的魅力,并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要深层次感受音乐,增强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课后搜集其他管弦乐作品并聆听,下节课分享。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