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阅读《诫子书》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3题

来源 :焚题库 2020-05-07

问答题阅读《诫子书》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3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单元导语
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课后练习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列向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声,将复何及!
五、背诵全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45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第三小题。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文《诫子书》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
(1)非淡泊无以志(2)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志和学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立志,更要学习。
2.【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理解并积累“夫”“驰”等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默读法、讨论法,理解和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
(3)理解作者写作家书的用意,感受作者在家书中对儿子寄予的深深的爱和劝勉之情。
【确立依据】
①依据新课标(2011版)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的要求。对于当前学生正是积累文言知识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随文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②单元导语对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指导:本单元课文,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本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启迪。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目前学生正处于第四学段,已经有了前三个学段的知识储备,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掌握默读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参考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大家都听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吧?故事中的诸葛亮博学睿智、有远见,诸葛亮一生不仅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名垂青史,也以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影响后世,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板书题目)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完善、强调。
(2)朗读全文,划分节奏,名家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大声朗读全文并划分句子节奏,教师可进行节奏划分的指导,
(三)深入研读
(1)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与同桌讨论,教师可走下讲台进行指导。
(2)①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他告诫了儿子哪两个方面的事?(朗读、师生问答)
明确:修身和成学、治学(板书)
②修身和成学的条件是什么?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师生问答)
修身的条件是:宁静。
成学的条件是:立志、勤奋与宁静。
③修身与治学是否是截然分开的?(小组讨论)
明确:修身与治学不是分开的。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做人与治学是相辅相成的,学习需要立志,需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这样才能广才、成学,《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样的道理。
④结合时代环境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解。(自由发言)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颇有曲线成功的意味,人要想成功,不能是满怀功利之心去掠夺、去攫取,相反,应该淡泊宁静,净化内心,这样,看似是无为,实则是在宁静淡泊中慢慢打磨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性,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功。尤其是在当下快速而浮躁的社会,更应该坚守自我,做到淡泊明志。
(四)巩固提高
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最后一句从反面劝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爱和劝勉之情。(板书:惜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他在家信中劝诫儿子要修身、治学、惜时,告诉我们宁静才能致远,你是否也获得了一些启发呢?可结合时代环境,自由畅谈。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整理关于“淡泊”“立志”与“惜时”的名言警句,下节课进行交流。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答案解析:

分享到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