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 :焚题库 2021-10-28

问答题【2018年真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一】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
 【问题二】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问题三】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问题一、
 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轻浮,水流无法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头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上游翻转。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石兽,不是更荒唐吗?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浏览文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等,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其依据。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实践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
 (2)确立依据
 根据以下三方面内容设计如上三维教学目标。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应能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独特思考。
 ②课文情况
 《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单元主要选取了与探险、科幻相关的文章,其意在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浏览、理解、感悟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并培养探索自然世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出自该单元的课文《河中石兽》,原选自记叙了诸多狐鬼怪谈、奇闻异事的讽喻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对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过程与方法的讲述,揭示了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浏览迅速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有个人的思考。
 ③学生情况
 初一学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其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相对薄弱,因此需强调文言文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因此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与可贵精神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问题三、
 《河中石兽》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趣味阅读,新课导入
 1.多媒体出示纪昀生平及其逸闻趣事。
 2.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其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片段(多媒体出示),了解该小说集,引入新课教学。
 (二)以读促思,整体感知
 1.听录音示范朗读,标注停顿。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组讨论: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预设:学生回答过于简练,如“课文讲述了一个寻找石兽的故事”。
 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各小组学生仔细研讨、深入思考,在下一环节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三)精读细读,深入研读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完成表格。
 探究问题:
 ①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对同一事情的看法有何不同?
 ②思考文中寻找石兽使用了几种方法。
 完成表格:
 
 2.三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①多媒体直观展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原理。
 ②学生归纳,教师指导,共同补填表格。
 补填表格:
 
 3.默读课文,回顾上一环节问题,概括总结中心主旨。
 上一环节问题: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之前回答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修饰语,保证学生的回答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做到有效、精练。
 概括总结:本篇课文通过对三类人物的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的讲述,揭示了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个人的一知半解做出判断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感悟。
 2.延伸:学生小组讨论课后“思考探究”第2题,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下次课堂交流。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背诵全文。
 2.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不少于300字;体现出对课文所反映出的道理的分析及对生活学习的思考。
 

登录查看解析 进入题库练习

答案解析:

 

分享到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