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父母的高度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5
中我们一辈子总不能避免被拿来与自己的父辈作比较。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比我们的父辈人糟糕,甚至我们更优秀。但是,只有少数的人拥有超过我们父辈的成就。一方面,教育带来的回报已经不再是应许之地。另一方面,成功的路径已经多样化。无法被复制的成功让我们焦虑。在漫长的极有可能看不到尽头的平凡生活里,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化身成一头来自北方的狼,等待随时可能出现的机遇。
也许这一代的年轻人
注定要承受更大的考验和阵痛
新一集的《权力的游戏》,琼恩·雪诺和劳勃·拜拉席恩的私生子詹德利会面了,一见面两个私生子就是相互吐槽。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命题,无论你做过什么,你都不可避免地与父辈比较,尤其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来说,父母们身处发展最飞速的时代,他们曾经以自己的努力赢得的成果,足以傲视我们这一代人,被认为不如父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无奈。
1
教育远胜上一代,
成就不如上一代。
前几天看微博一个消息。一个孩子,父母给了很好的教育,很聪明。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好,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
但孩子却对父母非常不满,他说父母没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所以他的目标是努力学习,决心出国留学,早日摆脱这个家庭。
这孩子固然有精致利己主义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妨想想他们为何如此?
上一代人玩着悠悠球,趴在泥地里打弹珠,爬树捉迷藏,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追忆;
这一代人的童年,在舞蹈班、奥数班、围棋班、编程班中度过。竞争意识取代了无忧无虑,落后的危机感过早地出现。
在出生前,他们的父母早已决定,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而他们自己,则时时刻刻处在落后的危机感中。
90后的小孩,还有一部分抱怨当年练钢琴,练书法的周末太过痛苦,00后的小孩,则是唯恐自己输给同学,不仅要上舞蹈班、乐器班,甚至连编程、围棋也不落下。
这样的他们,比自己的父辈们当时,要厉害得多。而孩子这样的成就,却是和父母的投入分不开的。
80后的王先生和妻子,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工作,已有一套全款交付的60平住房,2015年生了孩子,打算换房子。
那时限售令还没出,二人积蓄加上贷款,可以换一个还不错的房子,只是换什么房子成了两个人的争论。
王先生主张换一个90平的小三居,住着宽敞,且条件更好。王太太则更看重房子的附加价值,主张换学区房。90平的住房当时均价5万,学区房当时要价9万,面积只有50多平,条件还不如现在的房子。
但是想到让孩子上学,王先生一家还是准备搬入50多平的学区房。
这样的选择非常无奈,但更无奈的是,这样的付出可能根本没有回报,这一代的人,可能无法像上一代人那么容易成功。
2
“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
——被上一代坐实的道理。
上文的王先生能下定这个决心,还是因为看重教育。投资房产是一本万利,但在重视教育的中国人看来,投资房产不如投资教育。
王先生自己的成就,就是完全归功于教育。
王先生和太太都曾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北漂。二人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这些年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工作四五年后就买了房子,在北京落地扎根。
王先生和太太都是自己班里的优等生。他们寒窗苦读,终于从小城市进入到北京读书,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
而这种三级跳般的跨越,对城市出生的王先生还不这么明显,对王先生的父母而言,来的更加明显。
王先生父母出生在农村,上一辈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农民。但是每年,村里都有一两个特别爱读书的小孩能够到县城读初中,前提是成绩优秀。
王先生的父亲就是能到县城读书的孩子之一,再后来读高中,本科,有了一技之长在城市成家立业。而他的兄弟姐妹们,初中毕业后都没接着读书的,有几个还在老家务农,剩下的,有出门打工的,有在县城落户。
王先生的父亲从农村奋斗到城市,王先生自己从西北奋斗到北京,中间起作用的都是教育。
因此无论是对王先生还是他的父亲来说,“成绩好——好学校——好工作”都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他们是这个路径的受益者。
因此他们会比一般人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什么都不如给他教育。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在课外的素质教育,输了教育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了未来。
3
优秀的新一代
已经达不到父母的高度。
在国内,教育这条路的终点,就是那些一流名校。这也是学区房所能带来的附加值,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再往后,才可能是好工作。
重点大学的学历,再加上还不差的基本素质教育,基本上就能保证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是王先生们的逻辑,他们深知,现在的竞争要更加激烈,特别是素质教育更加重要,但是学历始终是最重要的条件。
这话不假,高考一直就是中国学生的独木桥。大城市里,通过对入学指标的限制,锁定升学的人数;普通城市里,也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这条小路上血战。毛坦厂中学、衡水一中这样的高考工厂一年比一年火爆,因为上一个好大学是所有学生的梦想。
除了少数通过去国外进修的学生之外,没有一个中国学生,不曾把北大清华,当成过自己的梦想。
但是现在,一个好的学历却已经无法保证所谓的成功了。
00后的未来,尚不可知,但是条件也不差的90后们,已很难达到80后的王先生们的成就了。
《北京的房价是不是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这篇文章,说的是几个名校毕业的学生,已经无法像上一代一样,在北京过上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前几天一个自称在上海工作的女孩发微博称,月薪2w,一个人在上海生活,在市中心有大房子,每年出去旅游几十次,发达国家都去了个遍。但是评论却是铺天盖地的反驳,月薪2w在上海,根本过不上博主所说的生活。
房租每月4k左右,伙食费3k,还有最基本的社交成本,省吃俭用的每月固定成本,至少要1w,再加上基本所有的时间都要工作,出去旅行这事完全是奢望,更不要说几十次了。
这才是这批年轻人的现实写照,名校毕业,还不错的工作,但是已经远远无法达到上一辈的生活品质。他们达不到60后通过教育,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跨越,也达不到70后和80后通过教育,扎根大城市的成就。
在北上广有一个明显的分野,06年以前毕业的,和06年以后毕业的,同样的家世,生活有云泥之别,懂得自然懂。
在“成绩好——好学校——好工作”这条路上,新一代甚至比前几代人要优秀的多,但他们已经无法再向前几代那样,通过教育获取想要的生活。